就差直接点名了!央视通报某公司手机为间谍提供“后门”,要警惕
最近央视的一篇推送引起了不少震动,说是数千部手机被间谍程序入侵了,背后还牵扯到多个国家的政府工作人员。文章没直接点名,但话说得已经很白了,大家心里基本都有数,是哪家公司。
这事其实早有苗头了,手机越来越像个人助理,吃喝玩乐、工作消息,全在里面。可方便的背后,安全漏洞也跟着来了。尤其是那些把“系统封闭”当成卖点的品牌,外表安全,内里藏着猫腻。
有人觉得手机被黑,大不了换一部,真没这么简单。被入侵的不只是普通人的设备,还有不少关键岗位的人。保密单位的工作人员手机一旦出事,泄露的就不是几条聊天记录那么简单了。
这次被曝光的入侵手段并不复杂,基本就是利用通讯服务和系统自身的漏洞下手。也就是说,你正常在刷屏,手机其实可能正在偷偷传你的信息出去,谁也不会发现异常。
而且这次规模不小,光是被确认入侵的就有上千部设备。想想那些没被发现的,心里就发毛了。这种事情早就不是危言耸听,官方之前其实也提醒过几次,只是普通人没太放在心上罢了。
巧的是,最近全球形势又紧张了,尤其是特朗普一搞关税那一套,搞得不少国家领导人频繁往美国跑谈判。偏偏这个时候,智能设备成了间谍们的新宠,不用靠耳机监听,手机电脑里全是重要信息。
欧盟那边明显警觉了,开始发一次性手机、基础版手提电脑给官员,还要求进美国海关前就关机,最好直接装保护袋,生怕被人远程操控。智能化带来的方便,到了国际场合,反倒成了大麻烦。
这边国内也有新动作,15号的时候,官方直接发了通告,通缉三名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特工。这三个人趁着年初亚冬会期间,对黑龙江一带的网络动手脚,用特制指令试图突破防火墙。
按常理,一个正常系统不至于这么容易就被入侵。真相基本可以确定了:系统设计时就留了后门。谁掌握了钥匙,谁就能随时开门,不论你锁得多紧。
不一样的是,以前咱们遭黑客攻击,基本就是修漏洞防着。现在换了打法,主动出击,不光抓黑客,还点名通缉特定个人,态度很明确,谁动手,谁就得负责。
说到系统,安卓和iOS,表面上是最常见的两个,但仔细看看,这俩一个比一个不省心。安卓早些年就被爆出可以通过漏洞偷服务器里的密码,后来更夸张,一条短信直接拿下整台手机的权限。
iOS也好不到哪里去,漏洞多得数不过来。连点击链接都不用,软件就能悄悄窃取你的电话、短信、社交记录,甚至是浏览器历史。看着挺高级的操作,其实背后危险得很。
去年的灵异事件很多人应该还记得,有人系统更新后,几年前删掉的照片自己跑回来了。要是照片能回溯,那信息是不是早就被备份在别人手里了?细思极恐。
更别说Siri偷录隐私这事了,被曝光后闹得沸沸扬扬。内部录音里不光有普通对话,还有敏感信息。最后苹果也只能赔钱了事,赔了9500万美元,才算勉强压下来。
其实用国外系统,方便是真方便,但风险也是真的大。一旦局势变化,随便哪个开关一按,几千块钱买的手机,立马能变成别人眼中的“监控器”。
最近工信部的一个动作也很耐人寻味。前几天例行发布会上,官方居然亲自出面,为鸿蒙系统喊话,鼓励更多软件上架鸿蒙应用商店。这种事以前都是厂商自己干的,官方很少插手。
很明显,这不是单纯的商业支持。安卓和iOS频繁出漏洞已经成了大麻烦,官方发声,其实就是给信号:咱们得有自己的系统,不能总拿别人的产品当命根子。
讲真,谁也不愿意自己的手机变成别人的监听器。就算你觉得自己没啥秘密,但谁知道哪天,某些小细节,会不会被拿去做别的用途呢。
出门在外,也真得多长点心,别见着免费WiFi就往上连。很多免费的网,背后可能藏着不干净的东西,表面省了流量,实际上可能把自己的信息全搭进去了。
这波央视出手,不仅是提醒,也是警告。手机在身,信息安全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真正的安全,是在看不见的地方守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