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第十二届工业设计大赛第四届“增材云杯”3D打印创新奖分项赛,参赛作品火热征集中

2025-04-21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为了持续推动创意设计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以“3D打印+创意设计”为理念,挖掘3D打印技术的应用潜力,助推创意设计赋能高质量发展,国家智能铸造产业创新(安徽)中心联合安徽增材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安徽省春谷3D打印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以“创新·融合·智造”为主题的安徽省第十二届工业设计大赛第四届“增材云杯”3D创新奖分项赛,现面向全社会征集创意设计作品。

️创新·融合·智造

️赛道设置

本次大赛设置️3个设计赛道,参赛者需围绕各赛道主题提交创新设计作品,涵盖文创产品、机械结构及智能制造三大方向。(具体设计需求详见附件)。

️赛道一:文创产品创新设计

本主题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设计,参赛者需结合中国的历史、艺术、建筑、文学等领域,挖掘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将其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同时作品需考虑到3D打印的材料特性和生产工艺,确保设计的功能性、落地性。

️赛道二:机械创新设计

本赛道面向技术类人员,包括高校工科学生、科研人员及企业技术人员等,参赛者需基于机械结构进行创新设计,涵盖新材料应用、结构优化、功能创新等领域,旨在推动机械设计与3D打印技术的深度融合;作品将从技术创新性、技术难度、实用性及市场前景四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估,重点考察设计的创新性、技术实现的复杂性、实际应用价值以及商业化潜力,致力于发掘具有技术突破性和市场应用前景的优秀机械创新设计作品。

️赛道三:智能制造创新设计

本赛道面向机械类、电气类、自动化类等学科的老师、学生及企事业单位,参赛者需结合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与识别装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针对制造业中小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及产业链协同等环节的转型升级需求,提供“小轻快准”(小型化、轻量化、快速化、精准化)的创新解决方案,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显著收益;作品将从方案创新性、技术应用效果、市场潜力及社会效益四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估,重点考察设计的创新性、技术落地的实际效果、商业化前景以及对行业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旨在推动智能制造技术的创新应用与产业升级。

展开全文

️参赛资格

包括但不限于工业制造领域、设计领域以及从事3D打印产业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创客、自由设计师、3D打印爱好者。以个人或团队名义参赛,团队成员不超过5人,指导老师不超过2人。

️提交内容

️(一)初赛提交内容及要求

提交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作品实物、效果图、设计说明、动画视频演示等,以能完整呈现设计内容为准。

  1. 作品评审展板

展板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效果图、设计说明等,以能完整呈现设计灵感、设计结构、设计效果图为准。展板上须填写作品名称,分项赛名称、作品编号不需要填写。展板为1张制式模板,JPG格式、RGB模式,A1幅面(594×841mm),分辨率150dpi。制式模板从分项赛网站(增材云平台)下载。

2.作品网络展示图文

①作品封面图片规格274*171px。

②作品详情页:文字(200字以内)+图片(2-3张),图片宽度850px(长度不限)。单张图片大小在5M以内。

3.三维模型

须提交STL格式的文件,大小在100M以内。

️(二)决赛提交内容及要求

决赛以PPT+产品动画演示的形式答辩,内容以完整展现设计内容为准,不超过20页。

️奖项设置及相关权益

️本次分项赛按照赛道不同设置以下奖项

️(一)文创产品创新设计赛道

一等奖:1名,奖金️1万元+获奖证书+奖品。

二等奖:2名,奖金️6000元+获奖证书+奖品。

三等奖:3名,奖金️4000元+获奖证书+奖品。

优秀组织奖:若干名,获奖证书。

优秀指导老师奖:若干名,获奖证书。

️(二)机械创新设计赛道

一等奖:1名,奖金️3000元+获奖证书+奖品。

二等奖:2名,奖金️2000元+获奖证书+奖品。

三等奖:若干名(本赛道的30%),获奖证书。

优秀组织奖:若干名,获奖证书。

优秀指导老师奖:若干名,获奖证书。其中综合排名前5的优秀指导老师另奖励奖金️1000元/名。

️(三) 智能制造创新设计赛道

一等奖:1名,奖金️3000元+获奖证书+奖品。

二等奖:2名,奖金️2000元+获奖证书+奖品。

三等奖:若干名(本赛道的30%),获奖证书。

优秀组织奖:若干名,获奖证书。

优秀指导老师奖:若干名,获奖证书。其中综合排名前5的优秀指导老师另奖励奖金️1000元/名。

️(四)知识产权归属

获奖作品的知识产权归选手所有,大赛主办方有参赛作品的使用权。

️(五)其他权益

1.增材云邀请所有参赛者入驻增材云平台,获奖作品可在增材云平台宣传展示。

2.若获奖作品有商业推广价值,将与参赛者另外签订合作协议。

3.部分获奖作品由主办方推荐参加安徽省第十二届工业设计大赛金银铜奖的评选。

️ 时间安排

️(一)赛事时间:2025年3月25日-8月31日

️(二)网站:

https://www.zengcaicloud.com

️(三)报名投稿阶段(3月10日-7月10日)

1.报名注册。请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在增材云网站进行会员注册。

2.上传作品。按照格式要求通过增材云网站上传参赛相关文件。

3. 报名及作品上传至:https://www.zengcaicloud.com

4.同一参赛作品的作者不超过5人,在校学生参赛的同一参赛作品指导老师不超过2人。

️(四)初审阶段(7月10日-7月20日)

初赛开通网上作品投票通道,参赛者可为自己作品拉票。

投票规则:

1.注册成为增材云平台会员方可参与投票;

2.每个账号每天可投票三次;

3.严禁恶意刷票,一经发现取消参赛资格;

4.统计截止2025年7月20日24:00前所有参赛作品网络得票数,网络投票得分权重30%;

5.评审委员会对参赛作品进行网上评审,专家评审得分权重70%;

6.网络投票和专家网上评审综合计算初赛得分;

7.根据初赛分数排名,排名在参赛总数前60%的参赛者入围决赛。

️(五)作品公示(7月21日-7月24日)

进入决赛作品将在规定时间内在增材云微信公众号及官网进行公示,对于作品内容及作品排名有异议者,可向主办方进行反馈或投诉。

️(六)决赛阶段(8月21日)

1.参赛形式:现场答辩

2.评审:

a.决赛参赛者须进行答辩,专家现场点评,给出评分;

b.根据网络投票得分和专家评分,计算作品总分;

(作品总分:初赛作品得分30%+专家现场评分70%)

️权益说明

1.奖金为税前奖金。

2.主办方可以根据作品的征集情况,在不改变奖项总量的前提下,对最终奖项的数量做适当调整。

3.参赛团队或个人须自愿参加本设计奖,已详细阅读过本活动之规程且同意亦保证遵守本设计奖规程中所约定之事项。

4.参赛团队或个人提交的参赛作品需为原创,不得剽窃、抄袭他人作品,如因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其法律责任由参赛者本人承担。

5.所有赛道提交作品要求参赛作品必须是专门为本次大赛创作的原创作品,不与学校课题研究或其他赛事产生知识产权纠纷。

6.参赛团队或个人承诺提交的所有电子文件均不退还,请自行备份留底。

7.若对奖项结果有任何争议,一切以终评结果为准。

8.主办方对本设计奖保留最终的解释权。

️ 联系方式

1.大赛官方网站:http://www.ahgysj.com

2.投稿网站:

https://www.zengcaicloud.com

3.参赛者交流QQ群:765043644

4.参赛事务咨询:0555-7194589

️ 组织单位

️(一)批准单位

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二)指导单位

安徽省工业设计产业联盟

芜湖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繁昌区人民政府

️(三)主办单位

共享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安徽)有限公司

安徽增材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省春谷3D打印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支持单位

长三角增材制造产业联盟、安徽省增材制造协会、长三角工业设计联盟、安徽省工业设计协会、河南省工业设计协会、济南工业设计协会、马鞍山市工业设计协会。

️ 附 件

️征集主题:文创产品创新设计

️作品类型:3D模型

️参赛要求

1.本赛道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核心,参赛者需结合中国的历史、艺术、建筑、文学等领域,挖掘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图案、故事或技艺,将其转化为现代设计作品,创作出兼具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的文创产品。

2.作品需充分考虑3D打印的材料特性与生产工艺,确保设计的功能性、可制造性及落地性,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

️设计方向及要求

1. 文化元素挖掘: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如传统纹样、建筑结构、文学意象、历史故事等,并将其融入现代设计。

2. 功能性设计:作品需具备实用功能,如家居饰品、文具、工艺品、穿戴设备等,满足现代生活的实际需求。

3. 3D打印适配性:设计需充分考虑3D打印技术的材料特性(如强度、韧性、表面质感等)与生产工艺(如支撑结构、打印精度等),确保作品的可制造性与经济性。

4. 创新性与美观性:作品需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体现现代审美与艺术价值,同时保留文化精髓。

5. 市场潜力:设计需具备商业化潜力,能够吸引消费者并实现市场转化。

️作品格式要求

️1. 设计文件:提交完整的3D模型文件(格式为STL或OBJ),并附上设计说明文档(PDF格式),内容包括文化元素解读、设计理念、功能描述、材料选择及生产工艺说明。

2. 展示材料:提供作品展示图(JPG或PNG格式,分辨率不低于300dpi)及展示视频(时长不超过3分钟,MP4格式),展示设计的外观、功能及文化内涵。

3. 技术报告:提交技术报告(PDF格式),详细描述设计的技术实现过程、材料选择依据、3D打印适配性分析及功能验证方法。

4. 其他附件:如有实物模型或原型,可提供照片或视频作为补充材料。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