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成为新风口,所有原始搞钱的“套路”,都正在AI上重演
“AI直播月入过万”“AI算命预知财运”“AI直销轻松拓客”……2025年,随着DeepSeek等大模型技术进一步普及,AI应用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但与此同时,一批打着“AI革新”旗号的“收割套路”正在重演——从直播培训、直销拓客到虚假新闻、金融诈骗,传统行业的“搞钱逻辑”正通过AI技术“换壳重生”。
一、AI直播培训:万元会员费背后的“数字人泡沫”
“再不学AI直播就晚了!”陕西返乡创业者大任(化名)向记者展示了他的“AI导师”课程:498元入门会员可生成“AI数字人”,3600元会员提供“增值指导”,而29800元顶级会员则承诺“带货分成”。然而,所谓的“导师”仅通过录制视频生成数字人,带货效果远未达预期,大任投入的数千元几乎“打水漂”。
这类“AI直播培训”瞄准三四线城市创业者,以“低门槛高回报”为噱头,实则通过会员分级收割用户。业内人士透露,部分机构甚至伪造学员收益数据,利用AI生成虚假案例,营造“人人可暴富”的假象。
二、AI+直销:披着科技外衣的“金字塔游戏”
在社交平台,一种“新直销模式”悄然兴起。某账号宣称:“AI每天生成十几条优质内容,精准引流转化,传统直销已落幕!” 博主“安利网络构建者”更声称,结合DeepSeek大模型,可将直销效率提升10倍以上。
记者调查发现,此类模式本质仍是“拉人头”传销:用户付费购买AI工具后,需发展下线赚取佣金,而所谓的“AI精准获客”实为批量生成话术、伪造用户画像。一位参与者坦言:“AI只是幌子,核心还是靠会员费分层抽成。”
三、AI假新闻工厂:5分钟炮制5亿阅读量的“爆款谣言”
2025年3月,一则“顶流男星境外豪赌输光十亿”的新闻席卷社交平台,阅读量突破5亿。后经查证,该内容由某MCN机构通过AI工具生成,仅需输入关键词,AI即可自动编造情节、匹配换脸图片,全程耗时不足5分钟。
更令人担忧的是,AI假新闻已形成产业链:日均生成4000-7000篇虚假内容,利用算法精准推送至目标群体,单日牟利超万元。某从业者透露:“AI编造的‘突发事故’‘政策变动’最能引爆流量,平台审核机制几乎无法实时鉴别。”
四、AI金融诈骗:从“换脸老板”到“股市谣言”的精准围猎
“AI诈骗潮真的要来了吗?”2025年,多地出现“AI拟声+换脸”诈骗案件。例如,犯罪团伙冒充企业高管,通过AI合成语音指令财务转账,10分钟骗取430万元。在股市,黑灰产利用AI批量生成虚假财报分析、政策解读,通过平台算法扩散,诱导散户跟风交易。
公安部网安局警示,AI诈骗正呈现“定制化、低成本、高成功率”特点,尤其是老年人等“信息边缘群体”最易受骗。
五、治理与反思:如何打破“技术赋能”与“套路收割”的悖论?
面对乱象,国家已出台多项措施:
- ️技术监管:要求AI生成内容添加显性标识(如“合成内容”)和隐形元数据,便于溯源。
- ️平台责任:电商平台已下架近10万张AI虚假商品图,社交平台需对“AI营销课程”加强资质审核。
- ️公众教育:公安部推出“四步识谣法”,建议公众“查来源、辨细节、等权威”。
然而,根治乱象仍需解决更深层矛盾:️技术门槛降低与监管滞后之间的鸿沟。中国政法大学专家指出:“AI技术本身无善恶,但需建立‘生成内容分级’和‘主体责任追溯’制度,避免技术沦为套路工具。”
结语:AI不应是“割韭菜”的镰刀
从O2O到区块链,每一次技术浪潮都伴随“旧套路新演绎”的阵痛。2025年的AI乱象警示我们:唯有推动技术透明化、监管前置化、公众认知理性化,才能让AI真正成为生产力革命的引擎,而非投机者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