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构建安全攻防矩阵 增强数字安全免疫力报告-腾讯云安全(张华)
报告由腾讯云安全张华撰写,聚焦数字安全领域,剖析安全挑战、阐述防御体系建设思路,并介绍安全运营及防护体系,为企业提升数字安全能力提供指引。
1. 安全挑战与趋势:攻击者日益专业化,攻击手段平台化、自动化,在攻防中占据主动。企业缺乏对防御结果的保障能力,难以验证安全措施有效性;安全运营事件繁杂,效率提升困难;云服务带来暴露面风险、产品管理复杂等问题;移动应用、供应链科技风险成为监管重点,如金融监管总局对移动应用管理提出高标准要求 。国际顶尖企业安全运营向持续化、自动化、默认安全方向发展,强调主动防御,通过情报、数据和攻防驱动安全运营。
2. 安全防御体系建设思路:情报驱动方面,收集外部情报,提前掌握系统脆弱点,进行漏洞风险研判。数据驱动下,构建自动化运营及反入侵平台,实现工具、流程和场景标准化,快速拦截、修复和响应安全事件。攻防驱动时,开展安全测试服务和红蓝对抗,研究攻击技术,促进防御系统升级。同时,建立自上而下的安全治理架构、组织体系和文化体系。
3. 安全运营及防护体系
发现能力:依托腾讯海量安全数据库,对多源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入侵发现和追溯。持续监测暗网数据泄露和特殊时期攻防情报,为企业提供预警。通过CTEM服务评估资产暴露面,快速排查漏洞,识别多维度风险。基于情报开展漏洞监测、研判、检测与处置,实现多平台联动防御 。
处置能力:在云原生安全中,微隔离实现细粒度访问控制,符合零信任安全模型。天幕旁路阻断系统和RASP分别在网络和应用层面进行有效拦截。运用多种手段降低告警噪声,借助自动化工作流提升处置效率,构建反入侵体系,实现全流量存储、分析与回溯。
验证能力:通过渗透测试和有效性验证,持续检验安全策略的有效性,识别安全风险,保障业务安全稳定。
大模型在安全运营的应用:大模型在代码密钥硬编码识别、漏洞验证、修复、安全运营交付、情报分析及过滤、攻防对抗等场景发挥重要作用,提升安全运营效率和效果。但大模型自身存在安全风险,如合规、数据、网络安全等问题,腾讯围绕大模型生命周期制定防护措施,保障数据和应用安全。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知识产权、数据隐私,只做内容的收集、整理及分享,报告内容来源于网络,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如对报告内容存疑,请与撰写、发布机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