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上AI人才被热议,TOP2清北变清浙?家长:get培养孩子新方向

2025-03-05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近日两会期间,很多代表的提案都和AI人才相关。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建议️北京打造AI人才培养摇篮;

全国人大代表刘庆峰建议️增加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议将AI能力纳入新课标。

与此同时,3月2日,️清华大学发布公告:

该校决定成立新的本科通识书院,️着力培养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提升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

C9高校联盟中,已有5所院校宣布跟进人工智能书院建设计划。

而据麦肯锡最新报告显示,️到2030年,中国对AI专业人才的需求预计将达到600万,而人才缺口可能高达400万。

我们的高等教育将如何培养AI人才?我们的孩子又如何能成为站在人工智能肩膀上的新人类?

️1

️为成AI顶尖名校、培养AI人才

️各高校用尽所有力气和手段

最近网上有个说法,中国高校TOP2从“清北时代”进入到️“清浙时代”。

无它,只因清华和浙大的AI发展,如今江湖人称“北清华南浙大”。甚至有人说,️中国AI竞争的尽头会是清华系VS浙大系。

据网友整理,️中国AI大佬,清华和浙大几乎承包了,中国AI独角兽创始人名单,简直是清华浙大校友通讯录。

2024年,国内AI创业公司历经百模大战大浪淘沙后基本形成了「6+2」的头部格局。

「6」是指月之暗面(开发了Kimi)、智谱AI、MiniMax、百川智能、阶跃星辰与零一万物,「2」是指DeepSeek和面壁智能。而其中:

来自清华的:月之暗面杨植麟、智谱AI张鹏、百川智能王小川、阶跃星辰陈巍、面壁智能刘知远;

来自浙大的:DeepSeek梁文锋、群核科技黄晓煌、云深处朱秋国。

别的大学卷绩点,清华浙大卷到直接改写AI历史。

据2024全球生成式AI专利数据分布图,显示生成式AI专利新增最多的学术机构来自中国,其中️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断层式领先,位列二三。

图片来源:澎湃对齐

难怪都说️“现在让孩子考清浙,等于提前20年买茅台股票。”

️尤其清华在去年4月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聚焦“人工智能核心基础理论与架构”和“人工智能+X”两个重点方向培养相关领域人才。

️由我国计算机科学专家、图灵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任院长。(这师资力量,杠杠的!难怪引发了行业热议。)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

现在正建设人工智能辅修专业/证书项目,打造38门具有清华特色的人工智能类通识课程,帮助学生更好了解掌握人工智能相关知识。

图片来源:@Mr.X

不过不仅清浙,很多“双一流”高校也相继开设了人工智能相关的特色班,开始招收本科生。

部分高校还面向2024级新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

清浙在最近的AI角力中存在感比较醒目,很多高校的AI实力也不容小觑。

️其实自2018年以来,中国已在2000多个院系中增加了AI项目,其中300多个项目位于顶尖大学。

据《全球人工智能人才追踪》报告显示:

从2019年到2022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大学的顶尖AI人才比例,从29%进一步提升至47%;在中国工作的顶尖AI人才比例,从11%增长至28%。

所以与其说是中国AI竞争的尽头是清华系VS浙大系,不如说️包括清华北大浙大在内的多所AI高校,合力支撑了中国的AI人才储备。

各高校:AI人才培养,不能输!

️2

️AI人才缺口大、需求井喷

️学生:等我啊

成立学院、开通识课,人工智能为什么这么火?

概括来说,人工智能之所以备受青睐,既源于社会与产业的巨大需求,也离不开学生及家长的广泛认可。

️从数据来看,人工智能方向的就业前景广阔,人才缺口较大。

据悉,️最近进入“金三银四”春招求职旺季,在DeepSeek热潮下,多家企业开始高薪抢人大战。

小米集团日前招聘“AI大模型”相关工程师和研发人员,月薪4.5万元-7.5万元,经计算,️年薪最高达120万元人民币。

华为也在上海青浦高薪招聘 AI 大模型技术人才,️月薪3.5万元-6.5万元,年薪高达104万元。

据智联招聘日前发布的《2025年春招市场行业周报(第一期)》:

️春招首周,人工智能行业求职人数同比增速达33.4%,位居行业第一。

️其中人工智能工程师的求职增速达69.6%,位居职业榜首。️21319元的平均招聘月薪领跑职业第一,而要求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 AI 工程师岗位平均招聘月薪甚至超过3.5万元。

图片来源:智联招聘

算法工程师被重金疯抢。

据猎聘大数据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25AI技术人才供需洞察报告》,近一年最稀缺的AI技术人才岗位是算法工程师,人才需求占比超67%。

️图像算法、机器视觉、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等岗位,也是人才争夺战的重地。

而且,据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人工智能在中国创造超过1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AI成为经济增长的新机遇,对人才的需求也就更大。

社会和产业都有巨大需求,难怪在社交平台上稍做检索,就可以看到大量考生和家长对“人工智能方向”非常看好:

一毕业就能年薪百万、赶上了时代机遇、学一门过硬技术......

不过,大家先别急着上头,热门并不意味着适合每个人。

️3

️AI虽香

️警惕盲目追“热”

在人工智能持续升温的当下,网络上逐渐涌现出一些声音,让学子们️“深思熟虑”。

一位网友直言不讳:️“大厂的人工智能岗位要求C9的研究生起步,很多清北复交的毕业生都等不到offer......

建议如果真的想未来以人工智能为事业,从本科开始踏踏实实的读一个数学专业,然后读计算机方向的研究生,最好再读一个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模式方向的博士。

否则,慎选人工智能。”

图片来源:@Socrastein

确实,仅仅是厚重的教材堆,就足以让不少未做好充分准备的学生“打退堂鼓”。

图片来源:@Alexithy

还有一个准研究生分享:好不容易从双非本科上岸了人工智能的研究生,本以为是学历上质的飞跃,却在选导师时遇到难题:

️“感觉很多都是兼任的导师,很迷茫怎么办啊,要去读吗?”

图片:网友分享个人经历截图

这并非孤例,而是一个缩影。

近年来人工智能方向井喷式增长,不仅覆盖了综合性大学,还包括部分原本基础较弱的二三本院校。

然而,作为交叉学科的典范,人工智能对师资、专业支撑、实验室建设及培养方案等有较高要求。但是,不少学校仅是“新瓶装旧酒”。

️无论是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研究性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高校的内功都必须过关,不宜大干快上。

图片:网友分享人工智能专业的就读体验

另外,学子们需要看到:

从互联网热潮下的“计算机学院遍地开花”,到基建繁荣时的土木工程热,再到经济繁荣期的金融专业抢手,无数例子也表明:

️热门并不一定代表长期市场需求。

️当年高分考入名校的学子们,毕业却不得不面对“冷就业”的困境。

报考不宜盲目求新追热。

图片:关于张雪峰20年推荐土木引热议

️最后,人才培养,基础在教育。

新时代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

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超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我国正处在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时期。

图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但人才培养,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我们希望“钱学森之问”能早日有个答案,不过答案或许需要从中小学开始找起。

参考资料:

[1]中国青年报-增加约150名本科生!清华大学今年拟扩招

[2]青塔-985,揭牌人工智能学院!

[3]数字力场-中国AI竞争的尽头是「清华系VS浙大系」?

[4]中国新闻周刊-超三成岗位年薪超50万,这个行业开始抢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