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氧树脂胶水封装传感器后如何避免开裂
传感器封装后的环氧树脂开裂问题会直接影响器件密封性、电气性能及使用寿命,尤其在温差大、机械振动频繁的场景中更为突出。通过材料优化、工艺调控与结构设计创新,可系统性降低开裂风险,提升封装可靠性。以下从开裂诱因、解决方案及验证方法展开分析。
一、开裂原因深度解析
内应力集中
热应力:环氧树脂与传感器基材(如金属、陶瓷)的热膨胀系数(CTE)差异导致温度变化时界面应力剧增。例如,铝合金(CTE≈23 ppm/℃)与普通环氧树脂(CTE≈60 ppm/℃)在温差100℃时,界面剪切应力可达25 MPa,超过材料耐受极限。
固化收缩应力:环氧树脂固化时体积收缩率通常为1-3%,若固化速度过快或厚度不均,易在边缘或拐角处产生微裂纹。
材料性能缺陷
韧性不足:传统环氧树脂断裂伸长率仅2-5%,无法承受动态载荷冲击。
固化剂配比不当:胺类固化剂过量会导致交联密度过高,脆性增加。
工艺控制偏差
固化温度骤变(如从25℃直接升至150℃)引发内部应力梯度;
灌胶厚度超过5mm时,固化放热峰可能超过120℃,加剧局部热膨胀。
二、防开裂核心技术方案
1. 材料体系优化
低收缩改性树脂:采用脂环族环氧树脂(收缩率≤0.5%)或添加超细硅微粉(粒径1-5μm,添加量30-40%),使CTE降至25 ppm/℃,与金属基材匹配度提升至90%以上。
增韧增强设计:
添加液态丁腈橡胶(10-15%),断裂韧性(KIC)从0.8 MPa·m¹/²提升至2.5 MPa·m¹/²;
引入纳米纤维素(0.5-1%),拉伸强度提高30%且保持高柔韧性。
2. 工艺精准调控
梯度固化工艺:分阶段升温(如60℃/1h→100℃/2h→150℃/3h),使固化放热平缓,内部温差控制在±5℃以内;
真空除泡处理:灌封前在-0.095MPa真空度下脱泡5分钟,消除微气泡导致的应力集中点;
厚度控制:单次灌胶厚度≤3mm,多层灌封时需间隔30分钟以上,避免放热累积。
3. 结构设计创新
缓冲层设计:在传感器引脚与树脂界面涂覆柔性硅胶过渡层(厚度0.1-0.3mm),分散应力;
几何优化:避免直角设计,采用R≥0.5mm圆角或波浪形边缘,降低局部应力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