Μ-Conotoxin-CnIIIC,936616-33-0,CNCKNCGRC SQCV RGCNR

2025-02-24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基本信息

  • 英文名称:Μ-Conotoxin-CnIIIC
  • 中文名称:μ- 芋螺毒素 - CnIIIC
  • 氨基酸序列:通常含有多个半胱氨酸等特殊氨基酸,通过特定的二硫键连接形成特定结构,完整序列一般为 Cys-Asn-Cys-Lys-Asn-Cys-Gly-Arg-Cys-Ser-Gln-Cys-Val-Arg-Gly-Cys-Asn-Arg
  • 单字母序列:CNCKNCGRC SQCV RGCNR
  • 三字母序列:Cys-Asn-Cys-Lys-Asn-Cys-Gly-Arg-Cys-Ser-Gln-Cys-Val-Arg-Gly-Cys-Asn-Arg
  • 分子量:约 2000 左右(具体因修饰等情况可能有差异)
  • 分子式:因具体结构复杂难以简单确定典型分子式,大致包含 C、H、O、N、S 等元素
  • 等电点:预测在偏酸性范围,一般在 5-6 左右
  • CAS 号:936616-33-0

结构信息

μ- 芋螺毒素 - CnIIIC 属于芋螺毒素家族,其结构特点是含有多个半胱氨酸残基,这些半胱氨酸通过形成二硫键来稳定多肽的空间结构。一般具有一个较为紧凑的核心结构,周围有一些环状或伸展的结构区域。二硫键的存在对于维持其特定的三维结构和生物活性至关重要,其特殊的结构使其能够特异性地结合到靶标离子通道上。

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 作用机理:μ- 芋螺毒素 - CnIIIC 主要作用于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它能够特异性地与钠离子通道的特定位点结合,通过阻断钠离子的内流,从而抑制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发放和神经信号的传导。在可兴奋细胞如神经元和肌肉细胞中,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在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播中起着关键作用,μ- 芋螺毒素 - CnIIIC 通过与这些通道相互作用,干扰了正常的神经肌肉传导和神经信号传递过程。
  • 研究进展:目前对于 μ- 芋螺毒素 - CnIIIC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作为潜在的神经科学研究工具和药物开发靶点方面。在神经科学研究中,它被用于研究钠离子通道的功能和神经信号传导机制。在药物开发领域,由于其对钠离子通道的特异性作用,有望开发成为新型的镇痛药物或治疗神经兴奋性相关疾病的药物,如癫痫、慢性疼痛等。但目前仍处于基础研究和临床前研究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其在人体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溶解保存

  • 溶解:一般可以用去离子水或者缓冲液如 PBS(磷酸盐缓冲液)来溶解。如果溶解困难,也可以尝试使用少量的有机溶剂如二甲基亚砜(DMSO)来助溶,但要注意最终使用时 DMSO 的浓度不能过高,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 保存:建议将其保存在 - 20℃或更低的温度下,以固体形式保存时稳定性较好。如果是溶解后的溶液,最好进行分装,避免反复冻融,因为反复冻融可能会导致多肽的结构破坏和活性降低。
  • 供应商:上海楚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