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现象”意义非凡

2025-04-15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01

近日,刀郎南昌演唱会再次火爆。依然是门票开票即售罄,1280元的内场票被黄牛炒至数万元。依然是场馆内座无虚席,掀起万人合唱的声浪。依然是场馆外数万名未抢到票的人在高唱。

从成都到广州,到南京、到北京、到杭州、到武汉……刀郎演唱会所到之处,场场火爆,盛况空前,成了文艺界罕见的“刀郎现象”。

论长相,刀郎并不帅,论唱功,刀郎也不是顶尖的。然而,“刀郎现象”却从山歌响起的地方,如日中天般地蓬勃而起,成为当下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文化景观,令人着迷,给人快乐和感悟。

关于“刀郎现象”的文章,我们写过多篇,但都囿于“声音之道与政通,审音知政惟丝桐”之逻辑层面上。今天,我们是如此地感到,这一逻辑,已经不能解释“刀郎现象”了。

“刀郎现象”远不止体现“与政通”,更多的是招魂——为文艺、文化、文明招魂。

02

招魂的工具就是山歌。在文艺工具的范畴里,也只有山歌才有这样的能力。也是山歌,让“刀郎现象”扑面而来。

什么是山歌?刀郎的伴唱成员赵天蔚的感叹,对此诠释得颇为到位。

她说:“人生中能经历几次这种现象级的火爆场面。然,这样的场面我有幸一次又一次见证并参与了。18年来一如既往地伴唱追随,从忐忑不安喉咙发紧到酣畅淋漓的歌唱,每一句旋律,每一份音符,是我对这神圣舞台的敬畏。那些刀郎老师写进歌里的市井烟火,红尘悲欢,在我的胸膛里,淌出了血脉相连的温度。原来,扎根在泥土里的故事,永远滚烫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是的,真正的山歌,就是扎根泥土的歌,就是唱响人民群众喜怒哀乐的歌。山歌会在歌者的胸膛里淌出血脉相连的温度,也揭开了“刀郎现象”的密码。山歌响起的地方,就是文艺之魂、文化之魂、文明之魂绽放的地方。

展开全文

刀郎演唱会之所以场场火爆,其奥秘就在刀郎通过山歌,为文艺、文化、文明招魂。刀郎的作品在为传统文艺、传统文化、传统文明招魂,在为走失的文艺、文化和文明招魂,刀郎演唱的红歌,在为托起共和国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招魂。

是的,刀郎是当代文艺、文化和文明的招魂使者!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招魂使者。我们这个民族,需要这样的招魂使者。

03

泥土气息,多好的词汇呀。没有泥土气息,就没有生命气息,更不可能有山歌、艺术、文化、文明。

翻开中国音乐史,《诗经》中的“风”来自田间地头的采诗官,汉乐府收录的是街头巷尾的吟唱,敦煌曲子词记录的是商旅驼铃的叹息。这些“山歌”从未消失,它们潜伏在文明的基因里,等待被唤醒。

若是唤醒了,就是时代之幸、民族之幸、国家之幸。否则,便是时代、民族和国家的大祸临头。

满清统治者为了防止汉人造反,干了许多逆文明的事情。其中,最为令人不齿的是,满清刻意篡改中华历史文化,把每个汉字最难写的那种写法,即繁体字,订为标准字典,阻止普通人特别是汉人读书识字。满清甚至不允许汉人读书识字。只让旗人读书识字。

满清以前,阅读是中国贩夫走卒,平民百姓的消遣。饭店里的店小二给客人提供服务时,会把客人的点单记下来交给厨房。到了满清,中国的汉人基本是文盲,饭店里的店小二已经不能书写了,只能用吆喝告诉厨房客人的点单。汉人中即是有那么几个文化人,其学问也不过是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的孔乙己。满清的逆文明统治,导致了中国现近代的百年屈辱,国破家亡。

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有“学历”的人基本是旗人。近几十年以来,当文艺堕落为人民币服务后,这些八旗遗老遗少,又抱团在一起,形成了所谓的文艺圈、文创圈、传媒圈、演艺圈,把中国的文艺舞台搞得乌烟瘴气。这也是刀郎受排斥的原因。

直到今天,还有人说“刀郎的歌只能算文化消费品”。更吊诡的是,当今某些“古风歌曲”竟然执着于堆砌生僻字,这些“新八旗”仍在用学历和头衔筑起文化壁垒。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伟大,一项重要的衡量指标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为文艺、文化、文明注入了为人民服务之魂,激发了民族的精神斗志,让积贫积弱、百年羸弱、匍匐在地的中华民族迅速站立起来,气宇轩昂地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魂,是我们这个党、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行稳致远的保证,决不能丢!

04

“刀郎现象”真是太及时了!她诞生在西方文艺和西方文化,“八旗文艺”和“八旗文化”大举吞噬民族文艺、文化和文明之魂,已经或正在造成审美垄断、利益固化,文化叙事已经出现裂缝的危急关头。

“刀郎现象”把文艺、文化和文明之魂召唤,让她在新疆戈壁的冬不拉琴弦上跳跃,在四川盆地的川江号子里回荡,在《罗刹海市》里清晰可辩,在《花妖》里流连往返;然后,糅进江南小调与电子音色之中,让敦煌壁画上的箜篌与现代合成器展开对话。

刀郎用未经雕琢的沙哑嗓音,唱出了中年人的情感钝痛;用《喀什噶尔胡杨》,用《我们走在大路上》,用《红星照我去战斗》等等,努力唤醒中华民族血脉里的文艺、文化和文明基因,让国人的“精神返乡”于山歌响起的地方。

刀郎山歌响起的地方,歌唱普通人的悲欢,歌唱劳动者的故事,歌唱真、善、美。每一次山歌响起,都是对文艺、文化、文明之魂的一次唤醒;每一次血脉共振,都在为这个民族挺起脊梁积蓄力量。

这才是文艺、文化和文明真正的精神魂魄。“刀郎现象”是当之无愧的时代和民族的招魂使者。我们应该为之点赞!

83年前,伟大教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强调:“所谓‘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世易时移,沧海桑田,“刀郎现象”给出了新的时代之完美答卷。

是的,“刀郎现象”不是某个歌手的胜利,而是一个古老文明在历经劫波后的精神返乡。是《诗经》采诗官的木铎声、敦煌壁画的飞天乐、延安鲁艺的秧歌调在时空深处的交响。

期待刀郎的下一场演出——招魂的地方越多,就会有越多的人挺起胸膛,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越有希望和力量。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越有希望和力量。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