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馨签约乐华出道,天赋争议掀风暴,“护亲”人设陷舆论漩涡
近日,乐华娱乐官博释出一支名为《WAKUKU》的单曲,画面中12岁的甜馨身着粉色衣服,在镜头前欢快地唱歌。
这支点击量破亿的单曲,标志着这位自2岁起便活在公众视野中的星二代正式出道。
贾乃亮和李小璐纷纷转发配文“爸爸/妈妈永远是你的头号听众”,昔日因离婚风波沉寂的夫妻罕见形成传播矩阵。
然而#甜馨天赋#与#星二代特权#的双热搜,将这场出道秀推入舆论漩涡。
养成系偶像的基因困局细究《WAKUKU》的传播路径,处处可见精密设计的代际叙事……
MV开篇嵌入2015年《爸爸回来了》片段——三岁的甜馨啃着鸡腿哼唱《大王叫我来巡山》,与十年后掌控录音棚的画面形成蒙太奇。
这种“回忆杀”营销却遭遇反噬:音乐博主直言“嗓音条件撑不起专业设备”,获赞23万的热评写道“修音师工资该加倍”。
更有声乐教师逐帧分析,指出其音域局限在C3-F4,不及同期练习生的两个八度跨度。
争议背后折射出星二代特殊的生存悖论:甜馨在真人秀时期积累的“金句王”标签,此刻反成桎梏。
当网友翻出她八岁时安慰李小璐的“妈妈别哭”名场面,质疑其“强捧”的声音愈烈。
艺人宣传总监Lily向《娱乐观察》透露:“️经纪公司正在复制欧阳娜娜路径,用争议换热度,但Z世代对资源咖的容忍度已大不如前。”
比起业务能力争议,更值得关注的是公众对童星心理承受力的担忧。
甜馨抖音账号中“回怼键盘侠”的合集播放量达5.7亿,但儿童心理学家指出,这些“高情商反击”可能经过成年人话语体系加工。
在某次直播中,她脱口而出的“同学说我妈整容脸”引发李小璐当场落泪,这种真实与表演的界限模糊,恰是养成系偶像的潜在风险。
乐华娱乐的造星策略同样耐人寻味:让甜馨参与词曲创作的《致十年后的自己》,被指刻意强化“独立女性”人设;与虚拟偶像同台的跨次元舞台,则暴露传统经纪公司对Z世代审美的认知错位。
更值得玩味的是,其微博超话出现大量“妈妈粉”与“事业粉”的割裂——前者坚持“给孩子成长时间”,后者已开始对比Boa、木村光希等日韩星二代的出道数据。
娱乐圈世袭制背后的产业逻辑甜馨现象绝非个案,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星二代出道数量同比激增300%,形成以关晓彤工作室、乐华星二代部为代表的产业矩阵。
这种“家族化”趋势背后,是文娱产业应对塌房风险的避险策略——相较于素人,星二代自带舆情防火墙与国民认知度。
正如某制片人所说:“投资方现在把‘家庭风评’列入艺人风险评估表。”
但硬币总有另一面:甜馨在纪录片《后台》中透露“害怕让父母失望”的焦虑,暴露出资源反哺的压力。
当她在《明日之子》当助演嘉宾时,因紧张忘词后的痛哭视频被恶意剪辑传播,这种“继承式创伤”正在二代群体中蔓延。
或许正如《新周刊》所评:“️我们以保护之名将孩子推向前台,却忘了镁光灯从不是温室。”
面对“强推之耻”的质疑,甜馨在出道纪录片中的回应意外清醒:“️我知道自己不是天赋型,但努力不该被嘲笑。”这种超越年龄的成熟,恰是二代群体的生存智慧。
值得关注的是其学业规划:在人大附中朝阳分校的课表中,除声乐课外更包含哲学启蒙与媒介素养课程,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模式或许能为星二代提供更多元的人生选项。
当甜馨在最新采访中说出“我的梦想是成为儿童节目制作人”时,公众终于意识到:这个被贴上各种标签的女孩,正在努力挣脱“贾乃亮李小璐女儿”的定语。
或许娱乐圈世袭制永远不会消失,但如何在聚光灯下守护成长的可能性,才是整个行业亟待破解的命题。
图源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