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了25年的“单身日记”:中年丧偶的女性,可以恋爱脑吗?

2025-03-23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让人惊讶的是,“万人迷”达西先生的离世竟未让《BJ单身日记》画上句号,反而在情人节档期推出了第四部作品《Mad About The Boy》。

《BJ单身日记》系列几乎是唯一一部专注于讲述主角成长的电影系列,从女主角32岁到51岁,整个过程堪称奇迹。2001年上映的第一部电影,在2500万美元的投资下,全球票房高达2.82亿美元,创造了巨大的成功,也因此促生了三部续集。

与大多数电影系列不同,《BJ单身日记》不仅票房一直走高,还能保持良好的市场反响。第二部和第三部票房均超过2亿美元,而第四部上映前两周,全球票房已接近6760万美元。高尔街分析公司预测,《BJ单身日记4》会成为英国年度票房的佼佼者,甚至在英国连锁院线的预售票房超过了《芭比》等大制作。

谁曾料到,这个充满傻气的布里奇特·琼斯,竟然在经历了种种批评后还能活到2025年。

“单身日记”,到底是记录恋爱历程吗?

1995年,海伦·菲尔丁笔下的“布里奇特·琼斯”成为了一位大龄单身女性的代表,激起了Y世代(千禧一代)的强烈反感。他们批评她粗鲁、喝酒成性、总是为体重焦虑、恋爱脑等,认为她既肤浅又无聊,是五十年来最令人生厌的文学形象之一。

然而到了《BJ单身日记4》,尽管编导(菲尔丁仍然参与编剧工作)让布里吉特依然以蓬乱的丸子头示人,仍未走出她在三十多岁时犯的愚蠢错误,仍然与年轻小鲜肉约会,患得患失,继续沿袭着早年的不理智行为,这并未影响电影的热度。

在《BJ单身日记4》中,布里吉特因丈夫达西去世,成为了一名单亲妈妈,照顾两个小学年龄的孩子,生活依然一团糟。电影开头,她被朋友们鼓励走出丧夫的阴影,重新开始恋爱。在一场聚会上,一位男性朋友打趣道:“丧偶后再找伴侣难,男人就轻松多了,看看宾果先生,长得像车祸现场,太太死了半年,立刻就有一堆女人围着他。”于是,布里吉特果然开始和小鲜肉约会,这个男人比她小了23岁。

其中有一幕,28岁的男友跳入水中救了一条小狗,随后脱下湿衬衫,露出结实的胸肌,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下亲吻布里吉特。这一场景,显然是致敬BBC版《傲慢与偏见》中科林·费尔斯饰演的达西从湖中走出的经典画面。

科林·费尔斯因为这部电视剧而名声大噪,而《BJ单身日记》本身也受到了这部剧的影响。菲尔丁坦言,她在创作时,直接借鉴了该剧的情节,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专栏与小说之中,因此科林·费尔斯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马克·达西的扮演者。

但《BJ单身日记》并非单纯以英式幽默和对年龄较大女性疯狂恋爱的戏谑来呈现,而是深入探讨了一个成熟女性在面对死亡与失落时的情感表达。布里吉特深夜反思,是否因为轻浮的小男生而忽视了孩子们,她是否仍然是一个好妈妈。她最终没有继续与小男友交往,而是选择倾心于孩子们的老师斯科特,尽管她只是以拥抱作回应。

布里吉特最终意识到,失去是人生的一部分,虽然悲伤证明了她对达西的深深爱意,但悲伤并不该主导她的生活。她意识到,痛苦与快乐可以共存,拥抱新人并不等同于忘记过去,实际上它代表了新的开始,是对过去的尊重。正如她回忆起父亲临终前对她说的那句话,“仅仅活着是不够的,你必须真正去生活。”

《单身日记4》也是菲尔丁最为个人化的作品之一。她曾与《辛普森一家》的编剧凯文·柯伦共同生活了9年,并育有一儿一女。然而,柯伦于2016年因癌症去世,这对菲尔丁产生了深远影响。同年,她的一位亲密朋友也离世。菲尔丁曾表示,家庭中有一句话:“别太丧了。”这让她明白,不论遭遇何种不幸,自己依然是自己。她将这种力量传递给了布里吉特与她的孩子们。

在《单身日记4》中,布里吉特通过幽默应对失落,带着孩子们放飞气球,纪念亡夫达西的生日。电影结尾,比利穿上了父亲生前穿的毛衣,这一细节象征着他们已经开始消化失去父亲的痛苦。

菲尔丁刻意没有揭示布里吉特与斯科特的关系走向。她认为,故事的结局并不在于是否有爱情,而在于是否能够找到自己,接受生活的不完美。

《BJ单身日记》这一角色之所以吸引人,不仅因为布里吉特真实地展现了X世代(1965-1980年间出生)的生活方式,还反映了现代女性在自信与矛盾之间的挣扎。许多观众和读者都认同她对生活的困惑、她对完美的追求,以及对现实无奈的接受。尽管她曾经为自己的缺陷而烦恼,但她依然勇敢面对生活。

今天的Z世代,已经从菲尔丁的故事中看到了共鸣——尤其是她在社交媒体上自然而不加修饰的形象。如今,年轻人对美化过的生活感到疲倦,反而喜欢那些展示真实自我的“照片大杂烩”,与布里吉特那种随意、真实的生活态度不谋而合。

无论是布里吉特的生活态度,还是她的“反英雄”形象,都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勇敢的女性形象。这一形象深深吸引了Z世代,尤其是在这个被社交媒体滤镜主导的世界中,布里吉特正是他们所渴望的那份真实与坚韧。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