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亿恐成炮灰!《白雪公主》“太黑”,未映先被抵制,可惜了盖加
一部预告片获得110万倒赞、7%的可怜支持率,评论区炸成一片狼藉——这就是耗资近20亿人民币的迪士尼真人版《白雪公主》如今的惨状。
最具讽刺色彩的是,影片中饰演"大反派"恶毒皇后的盖尔%ub7加朵却收获了满堂喝彩,而主角白雪公主却沦为众矢之的。
当网友纷纷表示"支持毒苹果",当评论区充斥着"魔镜回答皇后是最美的人后整部戏就可以结束了"的调侃,迪士尼的"政治正确"战略再次翻车,而且这次翻得格外彻底。
(??%u334%u31b??%u334%u31b?)?一场自掘坟墓的选角灾难
当迪士尼在2025年宣布由拉丁裔女演员瑞秋%ub7齐格勒出演"皮肤白如雪"的白雪公主时,争议的种子就已经埋下。
拉丁裔演员出演北欧童话经典角色本就引发质疑,但这还不是关键,真正点燃火药桶的是齐格勒随后对经典原作的公开嘲讽。
2022年,齐格勒在多个采访场合表达了对原版故事的不屑。
她坚称现代版白雪公主不需要被拯救,不追求真爱,而是要成为"领导者";她将经典童话中的王子描述成"跟踪狂",并暗示新版中可能删减王子戏份。
这些言论对原版粉丝无疑是一记耳光。
说实话,演员对自己参演作品的原著表达不同看法本无可厚非,但作为商业电影的主演,如此公开抨击原作,几乎等同于自毁招牌。
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了惊人的商业头脑缺失,更显示出对经典作品粉丝的极度不尊重。
难怪有网友尖锐点评:演员不喜欢自己出演的角色,观众凭什么要喜欢她的表演?
如果说主角选角问题尚且可以辩解,那么对七个小矮人的处理则彻底暴露了迪士尼的虚伪。
最初,迪士尼计划在七个小矮人中只安排一位侏儒症演员,其余六位由普通身材演员扮演。
这一决定立即引发《权力的游戏》"小恶魔"扮演者彼得%ub7丁拉基的强烈批评。
面对争议,迪士尼不是增加侏儒症演员的比例,而是干脆将所有小矮人改为CG制作。
这种做法堪称滑稽:一方面标榜多元包容,一方面却剥夺了本应属于特殊群体的就业机会。
这种"政治正确"的表面文章不仅没有真正尊重多元文化,反而成为一种笑话。
迪士尼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为了避免冒犯一个群体而冒犯了另一个群体,最后干脆用技术手段消灭了真实演员的参与机会。
(??%u334%u31b??%u334%u31b?)?童话背后是“现实硝烟”
更让这部电影雪上加霜的,是两位女主角之间的政治立场对立。
以色列籍的盖尔%ub7加朵与公开支持巴勒斯坦的瑞秋%ub7齐格勒,在以巴冲突中站在了对立面。
当齐格勒在转发预告片时附上"自由巴勒斯坦"的标签,加朵则以马丁%ub7路德%ub7金的名言回应。
这种政治立场的对立也反映在宣传活动中——两人几乎零互动,刻意保持距离。
当时迪士尼这一选角组合堪称自杀式营销:支持以色列的观众可能抵制齐格勒,支持巴勒斯坦的观众则可能抵制加朵。
这种情况下,谁还会心平气和地走进影院?
而且瑞秋%ub7齐格勒作为一位少数族裔女性,本应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
然而,2023年她在宣传活动中被指拒绝华裔粉丝合影请求,并让助理警告对方不准拍摄。
后续她不仅在社交媒体上清空中文评论,还发布竖中指照片,这种行为被视为对批评者的直接挑衅。
一个因少数族裔身份而获得机会的演员,却转身歧视另一个少数族裔群体,这种双标行为不免让人不齿。
所谓的多元包容,是否只是一种选择性的政治姿态?
(??%u334%u31b??%u334%u31b?)?20亿投资面临打水漂风险
《白雪公主》制作成本高达2.694亿美元(约19.6亿人民币),业内预测至少需要4亿美元全球票房才能实现盈利。
参考此前《小美人鱼》在中国市场仅获2000万票房的惨淡成绩,《白雪公主》的前景堪忧。
即使在北美本土,当预告片获得百万倒赞时,影片还能指望什么样的口碑效应?
迪士尼在2023年财报中已罕见地承认政治立场可能影响利润率,却仍在《白雪公主》项目上一意孤行。
历史总是充满讽刺。
1937年,《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以150万美元的投资拯救了濒临破产的迪士尼,并累计获得4.18亿美元全球票房。
而今天,投资翻了近180倍的真人版却可能成为迪士尼的又一个滑铁卢。
好莱坞经典翻拍热潮近年不断升温,但《白雪公主》的争议揭示了这一策略的致命缺陷:
当创作者不再尊重原作精神,当商业决策被过度"政治正确"绑架,观众最终会用口袋和评论来投票。
迪士尼的选择令人困惑,他们似乎在试图同时讨好每一个群体,结果却可能失去所有人的支持。
正如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第一个《白雪公主》拯救了迪士尼,第二个却可能毁了它。"
如果真要说谁是这场闹剧的最大赢家,估计就是盖尔%ub7加朵了。
她演技精湛,美貌无可争议,在这个颠倒的童话世界里,她出演的"反派"反而成了观众的情感寄托。
在急于展示"政治正确"的同时,迪士尼是否忘记了电影的本质是讲好一个故事?
当创作者过度关注政治立场而忽视讲故事的艺术,观众的抵制就成了必然结果。
"魔镜魔镜,谁是世界上最愚蠢的电影公司?"——或许不必等到电影上映,答案已经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