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哪吒”起诉“哪吒”!哪吒到底做错了什么?
正当哪吒2在全球影史票房榜持续飙升之际,一则未经证实的消息广为流传——️“哪吒汽车向哪吒电影索赔500万”。
网友们很好奇,哪吒汽车已经穷到差这500万的地步了吗?他们更好奇的是,哪吒汽车能趁此机会再火一次吗?
一、“起诉《哪吒2》”乌龙背后:一场精心策划的流量狂欢?2月24日,哪吒汽车法务部迅速发布声明,否认对《哪吒之魔童闹海》电影方提起诉讼,并强调“索赔500万”系谣言。这场看似“辟谣”的声明,却意外成为舆论焦点。尽管法务声明义正词严,声称与电影方“关系良好”,但双方商标纠纷其实早有伏笔。
简单回顾一下哪吒汽车与哪吒的那些年——
2019年借势《哪吒之魔童降世》联合营销
2025年抢注“我命由我不由天”商标被群嘲
2023年与光线影业因“魔童哪吒”商标对簿公堂
此次“谣言-辟谣”的剧情,难免让人联想到其四年前“请吴亦凡代言,5分钟出圈,哪吒汽车深夜开除市场部负责人”的疑似苦肉计。
彼时,哪吒汽车正深陷销量下滑、裁员降薪、融资受阻等困境。
今时更不同往日。当前新能源汽车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流量与舆论的作用不断被放大,争夺流量自然也被各大车企更加重视,实际上蹭热度的本质是“低成本高回报”的流量博弈。
车企通过绑定社会事件、文化IP甚至负面舆情,快速触达目标用户。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辟谣”本身就可能成为营销策略,用“受害者”姿态收割公众同情,借以实现品牌曝光与舆情反转的双重目标。
然而,历史经验表明,流量博弈成败关键在于是否传递价值共鸣,而非单纯“刷存在感”。
二、车企蹭热度图鉴:从IP绑定到危机转嫁,从“碰瓷”到“造梗”的进化史近年来,车企蹭热度已从“简单粗暴”升级为“精准打击”。梳理总结发现,近年来,车企蹭热度的“三板斧”也已形成固定范式:
️1. 绑定文化IP:如哪吒汽车、华为等车企借神话人物命名,理想汽车以“ONE”“L9”等数字符号制造话题,特斯拉CEO马斯克频发争议推文引流。
️2. 制造争议事件:问界在“刹车失灵”事件中起诉鉴定公司赢得反转重塑信任,奔驰高管怒怼恶意竞争,称部分品牌操控水军抹黑。
️3. 危机公关娱乐化:将经营困境包装成“悲情叙事”,如哪吒汽车在声明中强调“支持国漫”以转移对销量腰斩、现金流断裂的注意力。
车企为何甘冒风险“花式蹭热度”?深层逻辑在于三重压力:
1. 哪吒汽车很缺钱,三年亏损183亿,E轮融资45亿成“续命钱”,而《哪吒2》的票房神话,成为了网友质疑它“借势讲故事”的底层逻辑。
2. 当“哪吒”被电影塑造成国民级IP,车企若无法在商标权、品牌联想上建立壁垒,将彻底沦为文化符号的附庸。
3. 随着传统汽车市场规模的加速收缩,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逐步提升,据测算,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50%。而新能源赛道技术迭代放缓,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功能难以形成差异化,“蹭热点”成为低成本破圈的捷径。
四、蹭热度或将被反噬:从双赢到双刃剑哪吒能“闹海”,也可能“闹心。”短期来看,蹭热度能快速收割流量,但长期却可能引发品牌价值稀释,甚至透支品牌信誉,陷入“黑红也是红”的恶性循环。
哪吒汽车长期以来的过度营销与经营困境,加剧公众质疑。2024年哪吒汽车销量同比暴跌52%,品牌口碑与市场表现的恶性循环似乎已经形成,品牌公关正面临“两难”。
目前看来,“哪吒”的影视形象已深入人心,形成了强大的IP壁垒。而哪吒汽车争夺“魔童哪吒”商标被驳回,不仅让哪吒汽车的品牌IP化战略受挫,也可能影响其未来的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
进一步讲,如今网络舆论环境复杂多变,哪吒电影粉丝群体数量又如此庞大。如果蹭热度这件事被坐实,难免引发部分粉丝群体不满、质疑甚至炮轰,遭受流量的反噬,让品牌增加舆情风险。
更何况,在当前舆论场,电影“哪吒”自身的营销尚且遭受争议,️汽车“哪吒”如果真的玩火,又能如何独善其身?
哪吒汽车的“谣言风波”,折射出新能源车企的集体焦虑:既要争夺流量,又要维持体面。然而,历史经验表明,所有蹭热度的成功,皆是价值观的胜利。当蹭热度成为行业常态,车企更需警惕“流量依赖症”。
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消费者在选择品牌时,通常会经过深思熟虑,全面考量品质、售后服务等多个关键因素,而非仅凭一时的热度就盲目下单。车企公关若沉迷蹭热度,无异于饮鸩止渴。
蹭热度并非原罪,关键在于如何将其转化为品牌资产。️真正的品牌力,最终仍需回归产品创新与用户价值。未来的汽车战场,注定属于那些既能“造热点”又能“造好车”的品牌。毕竟,用户或许会为一场营销鼓掌,但只会为一份真诚买单。
哪吒汽车起诉哪吒电影的“罗生门”,折射出新势力车企在资本裹挟下的集体焦虑。当流量狂欢退潮,️唯有那些拒绝“神话附体”、敢于“逆天改命”的品牌,才能真正驶出困局。
否则,即便蹭到了“哪吒”的热度,也逃不过“剔骨还父”的宿命,最终难免得不偿失被流量反噬。
仅靠过度营销、“口水战”的话,不会有任何的赢家。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相信也没有谁会为那些️“黑红也是红”的产品买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