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岁“白骨精”杨春霞,不谈《西游记》,至今仍未原谅杨洁导演
谁能想到在2017年4月那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88岁的杨洁导演离世时,几乎所有的《西游记》剧组成员都来送她最后一程,唯独少了那个曾经惊艳了整个荧幕的"白骨精"杨春霞。
这位77岁的老艺术家的缺席,不是因为年迈体衰,而是源于一个长达30年都未能化解的心结。
这个"心结"究竟是什么?
要说起这段恩怨,还得从杨春霞的艺术生涯说起。
️这位后来让观众又爱又恨的"白骨精",其实骨子里是个十足的戏曲迷。
1943年在热闹非凡的上海滩,杨春霞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家庭。
父亲在机器工厂里辛苦打工,母亲是个会计师,虽然生活不算富裕,但对女儿的艺术梦想却是百分百支持。
打小就对戏曲着迷的杨春霞,简直就是个戏痴,12岁那年她像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标一样,一路过关斩将考进了上海戏曲学校。
在学校里她遇到了改变她命运的两位恩师——朱传茗和方传芸。
️这对师徒组合简直就是老天爷给杨春霞派来的神仙教练,在他们的调教下,小姑娘的昆剧旦角表演那叫一个出神入化。
但是对艺术有着极致追求的杨春霞并不满足于此,就像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跨界一样,四年后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她毅然决然地转攻京剧,拜在了京剧界的两位大咖——言慧珠和杨畹农的门下。
这一跨界简直就像开启了艺术之路的加速键。
1961年杨春霞正式加入上海青年京昆剧团,从此开启了她的巡演人生。
️在香港她主演的《白蛇传》和《杨门女将》让全场观众都惊呆了。
1964年更是牛掰了,她作为主演随中国艺术团出访欧洲六国。
一出《拾玉镯》,不光惊艳了整个西欧观众,更是让她在上海文艺圈里彻底火了一把。
说真的那时候的杨春霞,简直就像现在的顶流艺人一样炙手可热。
正当杨春霞在戏曲界混得风生水起时,一个意外的机会却让她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973年的一个午后,正在家里休息的她突然接到了一通来自北京的电话。
这通电话直接把她送上了样板戏的顶流位置。
北京京剧团选中她出演《杜鹃山》中的"柯湘"一角,这可是当时响当当的角色。
杨春霞简直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为了这个角色连洗衣做饭时都在琢磨台词,整个人都陷入了戏中。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有一次剧团的司机还以为她是不是魔怔了,看她一边搓衣服一边对着空气念台词。
️但就是这种近乎"疯魔"的投入,让她把柯湘这个角色演活了。
她塑造的柯湘形象干净利落、英姿飒爽,简直就是当时年轻人心中的完美偶像。
那时候走到哪儿都能看到她的剧照,可以说是红遍了大江南北。
但是谁能想到真正让她走入千家万户的,却是一个她后来"谈都不愿谈"的角色。
说的就是《西游记》里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白骨精。
️说起这个角色还有个有趣的小插曲,它原本是要给当红花旦刘晓庆的。
刘晓庆当时可是真有明星范儿,一上来就提了个要求:想要一个人分饰白骨精及其变化的三个角色。
这个要求把导演杨洁给难住了,最后只能婉拒刘晓庆。
正好杨洁之前跟杨春霞有过合作,拍过《拾玉镯》,两人也算是老相识了。
杨洁找到杨春霞时,开出了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条件:不仅能演白骨精,还能演女儿国国王。
️两个角色诶这谁能不心动?杨春霞二话不说就接下了这个挑战。
说实话她把白骨精演得那叫一个绝,媚态和狠劲儿完美融合,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表演。
大家都以为这是个完美的开始,可谁知道这却是一个悲剧的开端。
白骨精的戏份拍完后,杨春霞满怀期待地等待着女儿国国王的戏份开拍。
然而现实给了她当头一棒。
️杨洁导演突然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中。
她开始担心:如果让同一个演员既演白骨精又演女儿国国王,观众会不会接受不了?
毕竟一个是被唐僧三打而死的妖精,一个是高贵优雅的女儿国国王。
这个角色反差在当时保守的年代里,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
但问题是你已经许下的承诺,怎么能说不算就不算呢?
️最后杨洁选择了"政治正确",把女儿国国王的角色给了朱琳。
这个决定对杨春霞来说简直就像晴天霹雳。
你说这事闹的好好的一个白骨精,硬生生被导演玩成了"渣导"。
从那以后杨春霞就对《西游记》的事情闭口不提。
不光自己不提连身边的人想聊都不行。
️只要有人一提《西游记》,她立马就能变脸,比变白骨精还快。
虽然后来杨洁也在电视节目上公开道歉,但这个心结却再也解不开了。
杨春霞用了最极端的方式表达她的愤怒:30年里,她和杨洁再也没有任何往来。
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个"白骨精"的心结,却像是越系越紧。
岁月如梭转眼间,当年那个惊艳荧屏的"白骨精"也到了古稀之年。
️但年龄似乎丝毫没有减缓杨春霞对艺术的热爱。
在很多人选择安享晚年的年纪,她却依然活跃在京剧培训的第一线。
就像一位执着的园丁,孜孜不倦地培育着戏曲艺术的幼苗。
这个选择或许是她对艺术最深情的告白。
2017年春天杨洁导演离世的消息传来。
️在她的告别仪式上,几乎所有的《西游记》剧组成员都来了。
可杨春霞却选择了缺席。
这个决定让很多人唏嘘不已。
有人说她太过执拗,有人说她太不近人情。
但我觉得这恰恰体现了一个艺术家对"信义"二字的坚守。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能为一个承诺坚守三十年,这样的执着是可敬的。
或许这就是属于杨春霞的艺术家气节吧。
她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什么叫"宁可孤独,不愿将就"。
这个执拗的"白骨精",终究还是没能原谅那个"背信"的决定。
但她把对艺术的忠诚,完完整整地保留了下来。
️这样的选择或许就是她给这个世界最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