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医美”何成“重灾区”?悦己消费背后的喜与忧

2025-02-28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化妆拯救颜值,整容逆天改命”广为流传的口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为美丽买单。数据显示,2017-2023年国内轻医美市场用户规模不断增长,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105万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816.0亿元。然而,在“遍地开花”的轻医美背后,却暗藏重重风险。

️“容貌焦虑”让“颜值”加速变“产值”

与过往大刀阔斧的外科整形相比,无论是面部的细微调整,还是身体其他部位的塑形,轻医美都更注重“微调”和“自然”,完美契合了消费者“悄悄变美”的需求。

图源:豆包AI

“年前刚打完黄金微针,原本是想改善脸上的痘坑,没想到这段时间皮肤还变得紧致了。”

31岁的上班族王洛雨告诉记者:“我在西安一家MCN工作,对我们这个圈子而言颜值是加分项,这些年从水光针、到黄金微针、热玛吉,每月固定5000元的轻医美开销,对我来说这钱花得很值,不仅改善了皮肤问题,让我在工作中也更加自信。”

而“95后”周洁则认为,医美的效果并非一蹴而就,价格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轻医美的价格门槛较低,消费频率相对更高,她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经济状况有计划地选择项目。

此外,社交平台上丰富多样的信息传播形式,也为轻医美项目的推广提供了便利,消费者能够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项目效果,增强了他们对轻医美的认知和信任。

图源:美团APP

无独有偶,宝妈赵梦欣最近也因为医美项目充值的事犯愁。

“我刚在蜜思优充了4万元还没做项目呢,联系他们的顾问、助理都没有任何回复。”2月25日,记者陪同赵梦欣到门店现场查看发现,该医疗美容机构大门紧闭,记者根据美团、地图以及店铺通知附上的联系方式,多次拨打电话,均未接通。

看似很贴心,实则诱导杀熟。轻医美骗局中最关键的角色——“销售”,其实很多也是医疗美容机构的托。机构为了降低广告成本,提升获客量,会雇用一批人伪装成用户,假借分享的名头,采用“熟人”“朋友”介绍的方式诱导消费者消费。

“她说这家医美机构很靠谱,大家都是熟人,价格肯定优惠!”李霞就是在朋友的介绍下,向一家专做明星高级定制的生活美容院交了3000元会员费,后续又在朋友劝说下花费1万元做了面部法令纹注射填充。然而,钱花了,面部并无任何改变,反而出现大面积红肿、过敏等症状,咨询美容店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李霞告诉记者,现在奔波了几个月,美容院一直都在推卸责任,还被朋友反讽道“是你自己想做我才好心带你去的,效果不好兴许是你自己的问题,有什么好玻璃心的?”

看似很美好,实则身心受创。目前市场上的轻医美项目层出不穷,各种广告营销也是满天飞。一些轻医美机构甚至变相发布医疗美容广告,夸大医美效果,制造容貌焦虑,欺骗、误导消费者。与此同时,在超额利润的诱惑下,“黑医美”“水货假货”“无证经营”也严重危害着消费者的健康与合法权益。

图源:美团APP

走访发现,一些无资质人员以“个人工作室”名义开展注射类项目,甚至美睫、美甲店也打起了医美擦边球,盗取其他机构的案例揽客。不仅如此,还有不少消费者在网上购买“轻医美”产品后,再到美容机构付费注射,甚至直接在酒店或者住宅里接受个人上门服务,极大地增加了安全风险,而这些非法从业者的操作往往不规范,轻则效果不佳,重则导致消费者身心遭受重创,且消费者后续维权举证也很艰难。

️“美丽陷阱”知“套路”才能不“迷路”

追求美丽无可厚非,但轻医美的“轻”并不意味着风险低,它本质上仍属于医疗行为,涉及人体安全和健康,有着严格的医疗规范和要求。因此,消费者在面对轻医美所带来的种种诱惑时,保持理性、谨慎选择至关重要。

“颜值经济”赛道火热,贩卖“颜值焦虑”成了一些医美机构的“赚钱密码”。近年来,为了遏制医疗美容行业乱象,政策层面也一直在加强对医美行业的监管力度。2022年国家药监局明确将“水光针类、射频仪器、埋植线”等产品纳入Ⅲ类医疗器械管理范畴。

图源:小喜

202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发文《督促加强医美广告监管》,拉开了医美行业强监管的序幕。同年5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就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规范和促进医疗美容行业发展作出了较为全面的规定,从源头上规范了医美行业的经营行为。

然而,对消费者来说,美的诱惑是原始驱动力,社交平台放大了颜值焦虑,低价广告则点燃了行动的火花;而对不良从业者来说,利润则是永动机,只要回报够高,足以让一些人铤而走险,在法律边缘疯狂试探。

“希望其他姐妹们以我为鉴,一定要做足功课,擦亮双眼,选择靠谱专业的机构,在安全、健康的前提下,享受轻医美带来的变美体验,让自己美得安心、美得放心!”李霞补充道。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