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航天运输产业化 拿什么为“安全”保驾护航
商业航天已成为技术突破与经济增长的重要交汇点,航天运输正向产业化发展。与地面上的汽车、铁路、船舶、飞机等运输工具相比,前往太空的运载火箭,由于高能量密度、极端工作环境、跨越极大的工作剖面、耦合的多专业技术,事故发生概率高。
4月23日,由中国航天基金会、中国宇航学会在沪主办的“2025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上,业内专家对如何保障航天运输产业安全进行了深入研讨。
️ 航天运输产业安全面临三大挑战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商业火箭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牟宇认为,当前航天运输产业发展面临的安全性挑战,是以往“结果性安全”模式与新质生产力产业化需求矛盾的凸显,集中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敏捷开发模式下的研制过程监管不科学。以往航天往往依赖层层评审和文档报告进行技术把关,在商业航天快速迭代模式下,设计验证周期被压缩,试验验证不充分,进一步加剧风险。
二是供应链变革带来的高效质量保证不托底。传统行业的供应商转型较慢,外部供应商缺乏有效管控手段。对比国内外代表性公司的全球供应链平台,我国商业航天尚未建立统一的供应商信息库和跨行业标准互认机制。
三是航班化高效发射需求与技术发展不匹配。在航班化运营目标下,传统主要依靠人工协作的发射任务管理模式难以为继,火箭残骸落区范围大、安控实施主体不清晰、测发运维手段不高效、空间碎片隐患增长。
“现阶段的商业航天,由于快速迭代压缩验证项目数量、供应链产品质量控制不足、技术智能化应用迟缓等因素,在追求高性能、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同时,暂时无法兼顾高安全。这正是整个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直面的难题,需要我们大胆破局!”牟宇说。
️ 加紧构建安全生态新范式
依托中国航天事业68年发展的深厚积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商业火箭有限公司正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高可靠、高性能、高效率、低成本的新型商业火箭。
“秉持国家战略需求、履行国有企业使命与责任,我们正与行业主体一起,通过研发体系数字化重构、产保体系升级、智能化技术跨越,加紧构建商业航天研制体系的安全生态新范式,促进整个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牟宇说。
据介绍,研发体系数字化重构,是构建全流程模型体系,实现研发活动数字化,最终打造一个适用于商业航天发射服务的强大数字化底座;运用“数字主线+研发工具链”,实现安全监管“看得见、管得准、可持续”。
同时,采用先进的产业化发展理念,构建适用于全级次供应商的产品保证体系。例如,广泛吸收、借鉴汽车等成熟行业产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原材料和元器件标准体系,推行跨行业标准互认与融合,构建商业航天供应商信息平台;组织制定箭上自主安控、末级主动离轨等急用先行的商业标准,完善商业航天发射服务标准体系等。
此外,在射前、飞行、事后三个维度,通过自主安控、落区控制、主动离轨等智能化技术确保安全落地,最终推动航天运输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 我国成立商业航天创新联合体
在此次论坛上,国家航天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主任孟令杰表示,在当前全球商业航天事故频发的大环境下,加强高水平安全措施保障商业航天发展迫在眉睫。
“商业航天发展要实现长治久安,既要强化安全管理,也要提升安全技术。”孟令杰说,“我们严格全流程安全管控,提出了强化政策引领、完善监管体系和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的三大举措,构建行业‘准入-研制-试验-发射-在轨’全链条安全防线,以严格标准护航产业高质量发展。”
4月24日,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上,由国家航天局倡议发起的商业航天创新联合体成立。商业航天创新联合体作为“政府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破解当前商业航天领域资源分散、标准体系缺失、创新协同效能不足等发展瓶颈,强化行业自律自治,在统筹推动商业航天高水平安全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记者 张建松 宋晨 刘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