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拉松赛到运动会 人形机器人技术验证与商业化挑战并行
近日,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在无锡举行。 新华社图
近日,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在无锡举行,全国100余家企业集中亮相,150多个形态各异的机器人“选手”在竞速跑、越野跑、足球比赛等多个项目中进行竞技比拼。自宇树科技登上2025年央视春晚以来,人形机器人产业在一、二级市场的热度便居高不下,不久前举行的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赛更是将行业讨论度推至新高。
但与此同时,质疑的声音渐渐浮现:在这些赛事上“能跑能跳”的人形机器人,何时才能摆脱“电动玩具”的标签,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行业当前是否存在泡沫,又应如何正视技术进步与泡沫的关系?
在业内看来,人形机器人在马拉松、运动会上“秀肌肉”,是对其在产业落地前进行的多方面验证,包括对硬件能力、运控算法等的全方位考验。但也应正视,当前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商业化闭环、产品的产业化落地还处于摸索阶段。多位产业链人士、创投机构投资人认为,行业也面临新一轮洗牌甚至淘汰赛,可能会进入冷静期,外界在对行业抱有信心的同时也应多一些耐心。
️人形机器人为何频频“秀肌肉”?
据介绍,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包括竞速跑、越野跑、足球比赛、篮球比赛、格斗比赛、舞蹈比赛等竞技类项目,魔方、围棋、象棋等人机互动游戏也在现场进行展示。赛事的裁判从步态、续航能力、认知计算甚至表情识别等维度,对机器人“选手”进行综合评判。
对比而言,之前召开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更像是一场“耐力赛”。多款人形机器人出现摔倒、续航不足等问题,由此引发外界对于产业成熟度、实用能力的质疑。
“应当正面看待这些比赛的意义,这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往前走必须迈出的一步。就像19世纪举行的首次汽车比赛一样,当时汽车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甚至有很多嘲笑的声音,认为比赛毫无意义。但事实证明,比赛向外界传递的信心、价值,以及其中暴露的问题,都为汽车的大规模铺开提供了重要支撑。”一名关注具身智能的投资人说。
开源证券认为,我国凭借强大的产业链协同与场景验证能力,率先实现人形机器人在高强度运动场景的规模化实践。相较2024年7月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部分机器人仍需吊装辅助),本次赛事直接让机器人跑完全程,展现了关键技术的飞跃。赛事通过高曝光直播、“人气奖”互动等机制,提升公众对人形机器人的认知与接受度,为未来人机融合的社会化应用铺路。与此同时,通过比赛,机器人产业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技术短板也更加清晰。例如,现场出现的关节过热导致性能衰减或摔倒、动平衡能力不足、需多次换电等问题,为后续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aspcms.cn️如何看待行业“泡沫论”?
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此前发表观点称,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路径不清晰,趁现在共识高度集中,有退出机会。而人形机器人在线下赛事中出现的失误,让行业“泡沫论”被进一步放大。
有投资人认为,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商业落地的确相对较远,类似电动车和大模型,人形机器人行业一定会经历大浪淘沙。当前资本密集涌入,行业也的确存在泡沫,但泡沫并不全然是一件坏事,而是科技企业发展的必然规律,甚至是一种驱动力。
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冷晓琨回忆道,人形机器人的“泡沫论”其实在2016年就出现过一次,彼时优必选的机器人登上央视春晚后,国内也出现了10多家做小型人形机器人的企业。
“要考虑人形机器人能用在哪里,怎么能够给用户产生价值。”冷晓琨表示,没有这一点,到今年底,人形机器人或者整个具身智能行业,还会进入一个冷静期。“这半年具身智能无论是爆火还是被批评,都是被流量带着走的。核心原因在于,企业自己没讲清楚商业化闭环、产业化价值。”
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认为,人形机器人即将步入工业场景,现在已经有很多机器人进厂“实训”。“先不谈这个场景是不是一定要人形机器人来做,但至少已经在这个场景进行尝试,这就是进步,但离真正用还有距离。我们不奢望人形机器人做得比人强多少,至少要跟人一样才能有用。”
“我对行业的未来很有信心,但当前阶段大家需要冷静下来,聚焦商业化落地。”在冷晓琨看来,目前就技术而言,人形机器人能够进入家庭需要3年至5年,但考虑到安全、伦理等其他因素,迎来爆发期还需要5年甚至10年时间,这需要社会对行业有信心及包容心。“包括马拉松,只要能够出来跑了,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行业还是一个早期阶段。”
赵杰认为,人形机器人一定要拓展人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复制人。“我们把人形机器人定义为未来产业,5年后的产业不是未来产业,至少10年以后的产业,我们才能叫未来产业。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是为未来做的。”赵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