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济南|机器人“泉城论剑”,济南底气何在?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于泊升
当机器人能陪聊、搬卸快递,还能进行手术、做康复训练时,社会生产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4月22日至24日,济南举行机器人产业创新成果展暨供需对接活动。能搬卸、植保、除草,还能陪伴孩子、应急巡检的机器人集中亮相。当科幻电影里的场景逐步走进现实,济南如何在机器人技术爆发期,完善自己的产业链?
️“走起来”到“用起来”
️全市机器人企业已达近百家
4月24日,在济南高新区齐鲁软件园内,山东首台人形机器人“行者泰山”吸引了不少观展人的注意。直立行走、握手、打招呼等拟人动作让人眼前一亮,和它一道而来的机器狗则进行了“载人”表演,驼着销售人员行走以展示负重能力。
“人形机器人能以每小时7.2公里的速度奔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优宝特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作为本土企业,2024年初,他们研发出山东省第一台人形机器人“行者泰山”,创造出业界人形机器人开发速度之最。
该工作人员称,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由人形机器人“带领”的技术革命成为“核爆点”,济南人形机器人从无到有,也将借此契机实现从“走起来”到“用起来”。
记者在现场发现,除了先进的人形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产品也纷纷亮相。
在展区,济南制造的首款陪伴机器人提供了新的育儿方式。“这款产品融入儿童算法大模型,融合了人工智能技术和深度学习能力。”现场技术人员表示,“济南造”陪伴机器人能与儿童进行自然流畅互动,相当于一个无处不在的朋友。
工业领域的机器人在现场也进行了集中展示,其中,5G+机器人远程运维监控系统以及负载230公斤的大重载机器人吸引了不少关注。记者在现场获悉,目前,“济南造”已形成涵盖230—1200公斤的大重载工业机器人产品矩阵,覆盖巡检、装配、搬运、喷涂等众多场景。
除此之外,涉及医疗、教育、农业等领域的机器人也进行了亮相。巡检机器人、除草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等让人“应接不暇”。
据了解,目前济南市各类机器人企业达到了近百家,核心产业规模接近150亿元,拥有3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从零件到整机再到应用
️本地产业链基本“捋顺”
除了机器人整机产品外,现场的济南本土企业还展示了处于上游产业链的零部件。
“我们做的相当于机器人的‘骨骼’‘关节’。”山东泽翔精密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展示了人形机器人专用的高精度谐波减速器,这是整机制造中的关键产品。该公司工作人员称,2026年到2028年三年内,他们每年可在人形机器人领域配套关节等零部件10万套以上,产值可达到2.8亿元。
在现场,还有企业带来了关节电机、无框力矩电机、空心杯电机等机器人核心部件,不少有意向合作的单位对此感兴趣。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生产机器人零部件的龙头企业大多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济南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发展虽然整体处于起步阶段,但也培育出了科亚电子、神思电子、亚历山大等企业,生产机器人用的电机、伺服器、控制器等核心部件。
记者梳理发现,从零部件到整机再到市场应用,济南已基本“捋顺”机器人的全产业链条,正向“大”而“全”的方向发展。
在中游机器人整机制造及系统集成领域,济南拥有工业、服务、特种三种机器人的整机制造及系统集成企业。
在下游,机器人产业与济南现存的信息技术、运营技术、通信技术等产业具有较强的耦合关系。济南有工业软件、电子信息制造、人工智能的骨干企业,也有一批机器人整机设备和系统供应商。同时,济南的确定性网络、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也走在了全省前列。
此外,济南在制造、能源、医疗、物流、安防等行业拥有丰富的机器人应用场景,“市场驱动”潜力强。
在未来,济南机器人有望进一步实现本地产本地用。场景推理可知:一批批零部件从上游企业出厂后,立马运往中游的整机企业进行制造组装,成品出来后接着在下游的本地市场应用,走进生产生活。
️千亿市场带来旺盛需求
️济南产品走向海外多国
济南举行机器人产业创新成果展暨供需对接活动时,我国其他地区也在进行机器人领域的大动作。
4月25日,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在江苏无锡拉开帷幕,超150个形态各异的机器人“选手”在多个运动项目中展开比拼,机器人的“全运会”走入大众视野。
记者发现,目前,机器人产业正进入技术爆发期以及应用普及期,市场前景广阔。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2024年发布的《世界机器人报告》中指出,全球约有428万台机器人在工厂运行,工业机器人年安装量连续第三年超过50万台。新部署的工业机器人中,中国安装量占全球总量51%。
赛迪顾问预测,“十五五”时期,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将增长至4000亿元左右,市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
视线回到济南,不断扩大的市场空间带动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济南造”开始在市场“小试牛刀”。
据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消息,济南目前拥有二机床、国网智能、兰剑智能、翼菲自动化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打造了一批知名产品。其中,国网智能拥有全国电力系统唯一的电力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并相继推出了国内首台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线路除冰机器人、自主型海底探测机器人等产品;山东电力设备研制的油浸式变压器内检机器人是国内首个应用到500千伏及以上大型电力变压器内检的机器人;兰剑智能是目前少数能做到将成套高端物流装备出口海外发达国家的中国品牌……
在冶金、电力、汽车制造、建筑等细分领域,“济南造”已销往全国30多个省、市,并出口到国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向“优等生”比学赶超
️走出产业进阶之路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机器人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创新能力与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国内诸多城市在机器人产业布局上各展所长,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径。
在长三角地区,上海市注重机器人产业链生态的完善,落地了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可完成不同机器人统一标准数据架构。杭州市依托数字经济优势,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机器人产业深度融合,拓展机器人在电商、物流、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场景。
在珠三角地区,深圳市早在2023年就发布了《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用于指导相关产业发展。
济南市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吴学军认为,济南在机器人产业布局过程中,应借鉴国内主要城市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从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产业链构建、市场需求挖掘和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发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在机器人产业创新成果展暨供需对接活动上,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耿汝年表示,目前已拟定《济南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济南市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济南市机器人人才专项政策》等,以推动机器人领域产业基金组建,拟设立规模50亿元的济南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
“济南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有一定发展基础,可和机器人产业进行结合。”吴学军表示,济南可推动数字技术与机器人产业的融合创新,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机器人应用场景。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济南已形成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为主的四大主导产业,这为机器人发展提供了产业基础及科技创新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