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智慧”赋能陇原农业锻造新质生产力
以往春季给地里浇水,都免不了在地头上来回奔波,而今,工作人员只需一部手机就可精准操控。这是日前记者在甘肃金昌市金川区农业智慧灌溉高效节水示范基地采访时看到的一幕。“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我们配套建设水肥一体化智慧灌溉系统,可对作物生长和土壤墒情进行实时监测,实现精准灌溉、施肥,达到智慧节水的效果。”基地工作人员介绍,经测算,与以前的大水漫灌相比,智慧灌溉系统可帮助基地小麦亩均节水45%—60%,较常规节水灌溉节水15.9%。目前,金川区全力建设的智能化农业系统,已覆盖7个行政村的1600公顷耕地,农民群众通过智能管理平台“用一部手机灌溉”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从传统耕作跨向智慧农业,这项农业发展的新变革,正在甘肃各地“开花结果”。甘肃以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为抓手,不断完善支持智慧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慧农业应用落地,让数字技术赋能现代农业发展,全省智慧农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发展智慧农业。为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助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近期,我们立足全省农业产业特色,专门研究制定了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实施方案,聚焦智慧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心组织实施了智慧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智慧农业重点领域应用拓展行动、智慧农业引领带动与技术创新行动。”甘肃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金泉说。
️智慧公共服务“进村下田”
“近几天,家里有几只羊的脖子下面有点肿大,摸着软软的,这是怎么回事?”日前,发现羊只出现问题,甘肃武威天祝县一位养羊户赶紧登录甘肃12316“三农”信息服务平台留言求助。很快,根据养殖户描述的症状,结合地区特点,平台动物疫病专家郑红飞不仅迅速给出了解答:羊很可能患有肝片吸虫病或前后盘吸虫病。同时,他还从病原体、感染途径、感染症状、病理变化、临诊要点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讲解,并给出了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枣树果实还没有成熟就掉了,是什么原因,怎样预防?”“今年我们村要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试点,请问一下,实行延包有什么好处?”点开甘肃12316“三农”信息服务平台“专家答疑”一栏,这样的“答疑释惑”数不胜数。为方便农民群众在线解决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该平台还公布了专家库、坐席安排等信息,开通了知识库、供求信息等栏目。甘肃省农业信息中心主任雒鹏翔介绍,去年,甘肃12316平台累计受理咨询近29万个,日均咨询量达800个,总咨询量约700万个。除了在线答疑,平台还通过制作播出广播直播节目、拍摄电视节目、开设报纸专栏、整理平台问答信息、专家出现场服务等方式,培训农民近万人。
“创新做好12316平台服务‘三农’工作,是打通‘三农’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一招。今年,我们将以自主可控的AI大模型为核心技术支撑,通过深度融合大模型语义理解、知识图谱构建及多模态交互能力,全面提升平台智能化服务水平,打造覆盖政策咨询、农技指导、市场分析、农机服务、灾害预警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12316农业服务转型升级。”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
以“智慧+”促进12316平台服务转型升级,仅是甘肃推进智慧农业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的一个剪影。今年,甘肃将全力实施智慧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打造农业农村数据管理服务中枢,逐步形成功能完备、上下协同、务实管用的全省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开发满足管理应用需求的农业农村数字底图,围绕耕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承包地、宅基地、养殖用地、耕地种植用途等方面构建专题图层,构建全省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一张图”; 建立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智能监测体系,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拓展升级“一键申报”机制;构建省、市、县三级政策知识图谱,打造政策智能匹配算法,结合农户智能画像与风险评估结果,助力帮扶干部制定精准帮扶计划;建立帮扶措施跟踪评估闭环监测体系,持续提升帮扶成效。
️传统产业开启“智慧模式”
aspcms.cn在赋能农业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同时,“智慧+”的应用也让甘肃农业传统优势产业发展走进了全新的“场景”。近年来,甘肃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因地制宜提升农业产业智慧化水平,创新推进智慧种植、智慧畜牧、智慧渔业、智慧制种、智慧农机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有力推动了智慧农业发展。
在国家级制种基地张掖,甘州区沙井镇兴隆村与制种企业合作,以“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决策、自动化作业、可视化管理”为目标,围绕玉米制种产业精准管理、提质增效的需求,针对玉米制种生产信息获取难、管理决策模型缺失、品种选择与田间实际相脱节、玉米全产业链智能化体系空白等难题,探索现代高效数智化玉米制种新模式,打造1400亩智慧制种标准化创新示范基地。该项目负责同志介绍,基地配备了智能气象站、自动虫情信息采集设备、农事活动记录仪、作物图像监测仪、土壤墒情监测仪、智能施肥机等智能设备,建设了智慧管控中心、智慧生产管理平台和五大系统,通过“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和先进的人工智能模型模拟技术,大幅提升了种业全链条的智能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项目建成运营后,预计亩均可节水10%—20%,节肥10%—15%,减药15%—25%,亩均产量提升5%—20%。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大力推进育制种智慧化。”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甘肃将推进农作物种质资源数字化共享服务,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数据共享互通;支持优势种子企业在国家级制种大县建设智能化、现代化制种示范基地,集成推广小区智能耕整播种、精准喷药施肥、高效去雄收获等智能设备;构建智能设计育种服务体系,实现育种种质数据的高效储存和便捷共享,为杂交组合配制提供精准指导,助力全省种业从传统经验育种向智能设计育种转变;加快推进全省农作物品种区试验数据采集、分析、管理系统化和智能化应用,加快品种更新换代。
“智慧+”正在激发甘肃这块黄土地上的传统优势产业焕发出新动能。记者了解到,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甘肃将加力实施智慧农业重点领域应用拓展行动。除了推进育制种智慧化,甘肃还将大力推进大田种植精准化、设施种植智能化、畜牧养殖智慧化、渔业生产智慧化、“甘味”品牌管理数字化、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让传统优势产业开启“智慧模式”,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探索区域性智慧农业整体解决方案
“我们将紧扣‘牛羊菜果薯药粮种’八大产业集群布局,立足全省各地区资源禀赋和智慧农业发展水平,着力培育建设一批智慧农场、智慧牧场和智慧渔场,助推一批生产经营主体迈向种植养殖精准化、设施智能化、作业标准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
在静宁县昊康牧业的养殖基地,接连成片的现代化养殖大棚旁,高耸的玉米储存塔和一旁的智慧“中央厨房”格外引人注目。基地负责人康稳介绍,作为静宁县规模最大、存栏量最多的示范园,基地积极应用智慧农业技术,建设智能化饲料加工车间,打造养殖基地智慧“中央厨房”,实现玉米、豆粕、棉粕、苏打等饲草料智能化配比加工后,经传送带自动送进养殖棚内进行饲喂。
在庄浪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工作人员打开手机APP,就可在线进行温室卷帘、通风、温度调节、雾培喷洒等设施的操作。该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繁育中心年产马铃薯原原种4000万粒,生产全过程实现智能化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可有效预防和防治病虫害,既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风险,又提升了原原种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