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逐渐取代劳动力,未来读书还有意义吗?
DeepSeek的问世可谓引爆全球,也颠覆了很多人的固有认知。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
面对这样的变革,一个深刻的问题不禁萦绕在我们心头:
️在AI无处不在的今天,读书还有意义吗?
近日,我有幸聆听了中国科学院郑泉水院士在深圳一所学校的精彩演讲,️其主题为《回归本源是最好的教育》。
郑院士的言辞犀利而深刻,直击当今教育的核心问题:在工业时代向数字化时代快速转变的背景下,我们的教育体系似乎仍然固守着陈旧的模式,让孩子们背负着沉重的书包,沉浸在无尽的题海战术中。这不仅是对孩子们宝贵时间的浪费,更是对他们潜能与创造力的极大束缚。
回望过去三十年的教学生涯,我亲眼见证了教育的巨大变迁。
从曾经对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的高度重视,到追求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一直在努力适应时代的需求。
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这一传统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AI以其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精确的计算能力,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人类专家的表现,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与方向。
郑院士在演讲中明确指出,数字时代将加速社会阶层的分化。
- 顶层是那些具备高度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创新者,他们将引领时代潮流,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
- 中间层则是智能机器人,它们将承担大量重复性、规律性的工作,成为生产效率提升的重要支撑。
- 而下层则是那些被技术淘汰的边缘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被时代遗忘的风险。
️这一分化意味着,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简单的考试分数的竞争,而是创造力的竞争,是能否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持续创新、引领潮流的能力的竞争。
以编程领域为例,早年间,编程被视为一项高门槛的专业技能,需要掌握复杂的语法和算法。
然而,随着AI编程工具的兴起,如今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通过简单的指令生成复杂的代码。
这一变化不仅降低了编程的门槛,更让我们深刻意识到,未来最稀缺的资源将不再是知识本身,而是那些能够运用知识进行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面对这样的挑战,作为一线教师和家长,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应对?
郑院士提出了“创生教育”的理念,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创生教育强调激发孩子内在的人格力量,牵引他们成长为具有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个体。它鼓励孩子们探索未知领域,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探索与创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与意义。
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理念的重要性。
曾有一名学生小明(化名),他对传统学科并不感兴趣,但对编程却情有独钟。
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小明可能会被视为“偏科”的学生,甚至可能因此受到打击。然而,我鼓励他追随自己的兴趣,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习编程。
如今,小明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软件工程师,在编程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的任务不是将他们塑造成标准化的“产品”,而是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摒弃传统的教育方式。
知识仍然是基础,是创新的源泉。️但是,我们不能再将知识灌输作为教育的唯一目标。
正如郑院士所说:“教育不应该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火种。”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学会学习,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数字时代,单打独斗已经难以取得成功。创新往往需要跨领域、跨文化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我们要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学会与他人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内卷”没有意义,但躺平更可怕。
躺平意味着放弃努力,放弃对未来的追求。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明白努力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我们也要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成长路径和选择,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在AI时代到来的今天,让我们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章整理自:黎明在线520
注:关注我们,可免费获取《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体系报告》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