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航天答卷上新!神舟二十顺利升空 !

2025-04-24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第十个“中国航天日”,见证了航天领域的“接力棒”传递成功。

4月24日17时17分,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目前,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二十号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一环,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 5 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第 35 次飞行任务。55 年前的 4 月 24 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 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伟大征程。如今,神舟二十号从同一地方出发奔赴 “天宫”,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未来的希望。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陈冬、陈中瑞、王杰3名航天员组成,陈冬担任指令长,一“老”带两“新”。航天员陈中瑞和航天员王杰均首次执行飞行任务。

那么,此次神舟二十号乘组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在细节中突破的神舟二十号,哪些亮点值得一看?发射前那些事,你了解多少?以下,Enjoy:

️PART.️0️1

️多个“身份”乘务组

️迎来「编外」成员?

️指令长陈冬:航天征程的 “老将”

此次执行任务,让“70后”陈冬,真正成为第二批航天员中首位三次飞天的航天员,再次为航天旅程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6 年 10 月 17 日,神舟十一号顺利发射,这是陈冬首次踏入太空。历经 6 年磨砺,他完成了八大类上百个科目的训练任务,终于迎来火箭腾飞的时刻。任务执行期间,他在太空中积极参与各项实验任务,对太空环境有了深刻的体验和认知。

2022 年 6 月 5 日,陈冬再次出征,担任神十四乘组指令长。此次任务中,他带领航天员刘洋、蔡旭哲开启了长达 6 个月的 “太空出差”。其间,他们迎来了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亲历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完成 “T” 字构型组建,创造了多个首次,包括我国航天员首次从问天气闸舱出舱、首次完成舱外救援验证,以及首次 “太空会师”。这些经历让陈冬积累了丰富的空间站操作和管理经验。

此次担任神舟二十号指令长,陈冬将自己视为“传送带”,试图托举年轻队友高速成长。他曾结合任务特点针对性制作乘务组个性化训练方案。

️“只有地面多备几手,天上才能得心应手;只有地面拼尽全力,太空才能应对有力。”这句话是陈冬对自己的要求,也激励着两位年轻队友持续向前。

️航天员陈中瑞:从“拖拉机”走向“飞行器”

航天员陈中瑞来自第三批航天员队伍,入选前是空军飞行员。更早以前,农村出身的陈中瑞本来只是对机械感兴趣,想成为一名拖拉机驾驶员,却在初三暑假与飞行员梦想邂逅。

陈中瑞回忆道:“这是一种天生的感觉,操作的东西越复杂就越兴奋。”

为了提高身体素质,陈中瑞在高中三年将时间交给运动场,自学多项健身内容,也包括武术。

招飞体检是他圆梦路上的第一关,据他回忆,“有一项检查是用竹签在皮肤上划几下看反应。为了降低皮肤敏感度,我天天挠自己,其实到现在也不知道是出红印好还是不出红印好。”

遥不可攀的太空梦,由近在眼前的点点滴滴构成。

坚持练习武术强健体魄的陈中瑞顺利入选其中,这还源于其儿时的武侠梦。喜欢看武侠小说的陈中瑞格外能够吃苦耐劳,践行“十年磨一剑”的理论。

并没有上过大学的他,面对八大类两百多个课目的学习并没有退缩,而是在两年内“既敢想、又敢干”,完成了从没几乎执行任务到圆梦太空的蜕变。

对他而言,脱离手册进行精准无误的操作是一大挑战。团队需要写作分工,他认为,“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转变。”

至于太空首秀,陈中瑞充满期待。

“小时候我喜欢柴油伴着轰鸣的味道,后来成为战斗机驾驶员在祖国蓝天飞翔。现在,我更期待作为航天驾驶员进入中国空间站,徜徉于浩瀚宇宙。”

经过严格的选拔和高强度的训练,陈中瑞练就了卓越的飞行技能和强大的心理素质。能够熟练完成复杂操作,冷静面对模拟故障。

️航天员王杰:从牧童走向工程师

王杰同样是第三批航天员,且是首个执行飞天任务的内蒙古籍航天员。

他所在的村庄主要以半农半牧为生,种植向日葵、玉米和小麦,饲养了几十只羊。

孩童时代,王杰拒绝了泥巴玩伴的邀约,选择帮家里分担农务,进山放羊、搬石拉沙。在劳动的过程中,他获得了成就感和一众认可。

在县城走读的王杰,无意间了解到神舟五号飞船新闻。载人航天的苗头从心中萌发。当“飞豹”歼击轰炸机总设计师陈一坚进行高三宣讲时,他便决心报考相关学校专业。

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非专业出身的王杰在体能和操作方面往往感到有进步空间。体测时,王杰因肌群调动困难被“套圈”,出舱失重水槽模拟锻炼中,他感受到“手抖得握不住筷子”的无力。

基于困难,他制定了每一天具体时间的锻炼规划,让体质跟上梦想的脚步。

作为工程师的王杰,很容易优先分析操作步骤后的原理,而非体验。思维和经验带来的差异空间让他经常偷偷加练,以匹配队友的步伐。

四年多的训练结束,王杰的名字前总算可以加上“神舟二十号航天员”的字符。他的努力,换来了梦想的起飞。

“同频共振”的三人建立了极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信心。如同陈冬所说:“合,三头六臂,群策群力;分,各司其职,独当一面。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完成任务。”

经历过空间站从无到有,从创造到使用的陈冬表示,️“航天人的字典里没有‘满足’,只有‘更高’。”

️神秘乘客“涡虫”闪亮登场

与神舟二十号乘务组同时开启太空之旅的还有一位特别乘客——「生物界的孙悟空」涡虫。这也是中国空间站又一全新生命体。

手指盖大小的“涡虫”,拥有极强的“重生”能力,当被分割为两半后,残缺的身体可以在7到10天内生长出完整的躯干,包括失去的脑袋和尾巴。

值得注意的是,“涡虫”是地球的老主顾了,其历史已经超过5.2亿年,算得上最古老的「原住民」。

这位「原住民」的任务是帮助研究人类细胞老化问题的解决。作为强再生动物,涡虫的修复能力超出想象,可以恢复新的肌肉、皮肤组织、肠道系统甚至大脑。太空复合环境将如何影响再生的分子机制,将是这次旅程的重要课题之一。

️PART.️0️2

️在细节中突破

️神舟二十号迎来哪些「大更新」?

️更新一:神舟二十号任务瞄准生命科学

神舟二十号任务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5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第35次飞行任务。

任务主要目的是:与神舟十九号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试)验,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货物进出舱,进行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设备安装与回收等任务,开展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动,以及空间搭载试验,持续发挥空间站综合应用效益。

截至目前,我国已顺利实施 20 次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日益成熟。此次出舱活动将进一步验证和提升相关技术,同时完成更多复杂的舱外组装与维护工作。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约6.5小时后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

在轨驻留期间,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迎来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和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来访,计划于今年10月下旬返回东风着陆场。

️更新二:火箭进化到用AI做副驾

本次执行任务的火箭历经20多处改动,用以实现更快、更精密的突破。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AI技术加持下的「数字伴飞」,可以理解为让AI坐上副驾驶。电脑屏幕当中,可以同步模拟火箭飞行状态,便于及时对比排查实际问题。

同时,航天发射智能指挥管理系统的增设,让发射场仿佛配备了“最强大脑”,让一个平台集成20多万个设备参数和上千条监控链路,以卡片形式将操作步骤和应急预案都融入电子屏幕中。

️PART.️0️3

️发射前的那些事️:

️"全系统合练"到底练啥?

️准备一

️地面“人才”团队养成记

航天发射场也有幕后工作人员,他们肩负着为火箭发射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综合训练中心创新实践,将退役的火箭残骸进行科学改造,打造出专业的“东风-X训练平台”。这一平台最大的优势在于,让年轻工程师们能够近距离接触与真实火箭完全一致的零部件,这种直观的实践教学模式,如同医学教育中使用真实人体标本进行解剖学习,相比单纯依赖图纸和理论,能让学员获得更深刻的认知与更扎实的技能积累。

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训练中心构建起高效的“理论 + 仿真 + 实操”三维培养模式。学员首先要系统掌握火箭发射的基础理论知识,随后通过先进的VR模拟技术,沉浸式体验火箭发射的全流程操作,最后在“东风-X训练平台”上进行实际操作训练。这种科学的培养模式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效率,以往需要两年时间才能达到岗位要求的学员,如今仅需半年就能独立承担工作任务。

从神舟十六号到神舟二十号的发射测试团队成员,均是通过这一体系培养出的优秀专业人才,他们以扎实的专业素养和精湛的技术能力,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准备二

️给火箭"把脉"

在神舟二十号的箭上操作团队中,形成了老中青三代协同共进的专业梯队。团队成员中既有经验丰富的60后高级工程师,也有充满活力的95后青年骨干,他们共同承担着保障火箭发射任务的重要职责。这些被称为“离火箭最近的人”,肩负着箭上测试、分离插头操作等关键任务。

箭上测试工作如同为火箭进行全面体检,通过专业仪器和技术手段,对火箭各系统的性能状态进行细致检测;分离插头操作则需要极高的精度和专注力,确保火箭各部分在特定阶段能够顺利分离;此外,团队成员还需深入火箭内部狭窄空间,进行全方位的细致检查,不放过任何一个潜在隐患。

为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和任务执行的精准度,团队创新研发了“推演沙盘”系统。该系统采用立体模型对火箭发射流程进行全流程模拟推演,从整体流程规划到具体操作细节,甚至包括操作过程中肢体动作可能产生的干扰,都进行全面细致的预演和分析。

️PART.️0️4

️空间站的下一步是?

️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持续推进

按照中国载人航天 “三步走” 战略,神舟二十号任务完成后,空间站将进一步深化应用与发展。

每年将实施 2 - 3 次载人飞行和 1 - 2 次货运补给。通过频繁的载人飞行,更多航天员将进驻空间站,开展涵盖生命科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等多领域的科学实验和应用项目,有望取得一系列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的成果。

货运补给任务将确保空间站物资充足,为航天员生活和实验设备运行提供保障。同时,空间站将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如优化能源系统,提高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效率;升级通信系统,实现与地面更高速、更稳定的数据传输,提升空间站的科研能力和运营效率。

️“巡天” 光学舱计划

2026 年前后,我国计划发射 “巡天” 光学舱,与空间站共轨飞行,开展广域宇宙观测。“巡天” 光学舱犹如一台巨型太空望远镜,其观测能力远超地面同类设备。

它能对宇宙中的星系、恒星、星云等天体进行高分辨率观测,为天文学家提供海量数据,助力解开宇宙演化、暗物质、暗能量等科学谜团。与空间站共轨飞行的设计,使 “巡天” 光学舱可借助空间站资源进行设备维护和数据传输,同时为航天员开展相关科学研究提供便利。

️载人登月任务稳步推进

2030 年前后,新一代载人飞船将搭载航天员挑战载人登月任务,开启深空探测新篇章。目前,载人登月任务各项研制工作进展顺利。

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月面着陆器、望宇登月服、探索载人月球车等正在按计划开展初样研制试验工作,月球遥感卫星已完成立项和竞争择优,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地面系统研制建设工作也在有序推进。

载人登月任务不仅将推动中国在月球科学领域的研究,为未来建立月球基地、开展月球资源开发奠定基础,还将带动大推力火箭技术、深空测控通信技术、月球表面软着陆技术等一系列相关技术的发展,提升中国航天的整体实力。

从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到如今天宫空间站的宏伟建设,再到未来的深空探测,中国航天用 22 年时间实现了从 “地球轨道” 到 “长期驻留” 的跨越,如今正朝着更遥远的宇宙空间大步迈进。

从 “地球近轨探索” 到 “太空长期驻留”,正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所说:“每一次发射都不是终点,而是向着更远深空迈出的新一步。”

奔月天宫或是火星计划,都是人类为了共同理想探索边界的勇敢尝试和重要一步。

让我们期待,每一次、下一次火箭的长啸轰鸣。

References:

综合汇编自中国载人航天、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

1.神二十即将发射,这个 “编外航天员”抢镜了!by环球网

2.神二十航天员有什么来头?简历公布 by科技日报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