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气!00后小伙子用无人机种地
豹变
神气!00后小伙子用无人机种地
龚梦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来源:中国青年报(2025年04月22日 04版)
春耕时节,在武汉市黄陂区的永旺智慧农场里,00后农机手陶哲仅用10分钟就完成了20亩田的播种任务。
只见他站在无人机旁,目光专注地盯着屏幕,手指在屏幕上灵活滑动,调整各项参数。随着轻点启动按钮,无人机发出轻微的嗡鸣声,稳稳腾空而起,向着田间飞去。无人机在空中翱翔,按照预设路线,精准地将种子撒向田间。
“这台大疆T70农用无人机,每次起飞可以播下100多斤种子。”1000多个日夜的淬炼,让人眼花缭乱的智慧农机被陶哲一一驯服,而脚下的土地也在无声记录着他的“拔节生长”,从青涩的“新农人”到驾驭未来农业的“破晓者”。
️带着敬畏,一身泥巴站田间
2018年,来自武汉郊区的陶哲考入武汉一所高职院校,选择了当时热门的电子商务专业。2025年6月毕业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武汉永旺智慧农场在网上招聘“智能农机操作手”。从小对机械操作充满兴趣的陶哲,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拨通了招聘电话,而后成功入职,成为农场里最年轻的农人。
那时,农场正在筹备打造第一代的智慧农场。“00后”“大学生”“有文化”的标签让陶哲成为农场里的“香饽饽”,大家都盯着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看他能否为农业转型注入一股新力量。
与此同时,周围也传出一些质疑声:“年轻人能待得住吗”“不过是三分钟热度吧”……
“读了十几年书又回去种地?”陶哲的父母得知他要回乡从事农业,更是难以接受。
但陶哲没有退缩,在田野里感受学无止境的乐趣。
展开全文初入农场,陶哲信心满满地坐上了一辆拖拉机,准备去田里作业,却遭遇了下马威——因为对操作细节不了解,一踩油门,伴随着一声刺耳的金属摩擦声,拖拉机尾部的旋耕机猛地停顿,整个机械系统陷入瘫痪。
“那一刻,手心全是汗,心里特别紧张。”他立刻拨通了老农机手李长庚的电话。
李长庚赶来后,手把手地教陶哲修拖拉机,并详细解释如何正确调节转速。
“年轻人,别急,农业这行需要慢慢学。”李长庚的话让陶哲深受触动。
未关电闸导致漏电、忘记给机器轴承抹油导致磨损过大……陶哲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也不断学习和成长。
不到两个月,他便熟练掌握了无人机、智能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的使用,成为农场里的技术达人。
2023年春天,天气反复无常。4月初的寒潮过后,陶哲按计划完成了100亩地的播种任务。然而,几天后,新一轮寒流席卷而来,刚刚播种的苗木因冻害全部死去,造成了近两万元的损失。
陶哲站在田间,面对一片白茫茫的土地,心中满是无奈和懊悔。“刚入行时,觉得农业不过是一项简单且机械的工作。但实际工作起来才发现,农业的复杂性与多变性远超想象。”
在一次次与农田打交道的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农业不仅是从播种到收获的循环,更蕴含着人对自然的理解、对季节变换的把握和对作物生长规律的观察。
带着对农业的敬畏心,陶哲更有干劲了。
面对机器故障带来的播种遗漏等问题,他下田排查,确保每块田地均匀播种。农忙时节,他每天四五点就起床,抢时间完成耕地、播种、打药等任务,确保不误农时。
陶哲渐渐感悟到,要想干好这行,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耐心和坚持。
空闲时,他总爱约好友一起登山,还有一次爬上了武汉的“大青八”(当地对大花山、青龙山、八分山的统称),25公里山路走了整整8个小时。
正是登山经历,让陶哲习惯了长时间与自然相处,也磨炼出农业工作必不可少的毅力。
今年59岁的老农机手吴国和感慨:“现在有几个年轻人还愿意一身泥巴水,在烈日下连站四五个小时?但陶哲能坚持下来,这很难得。”
️科技解锁农业新动能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陶哲,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小时候,陶哲总爱跟在爷爷身后,赤脚踩着松软的土壤,跟着大人们在田间忙碌。在他记忆里,每次干完农活,爷爷总会坐在田埂上,擦擦额上的汗,指着那些沉甸甸的农具,叹道:“田里全靠人力,累得不轻。”
智能农机的引入为传统农业带来了更多机遇。
现在,陶哲利用无人机搭载的多光谱传感器,可以精准捕捉作物的生长信息,生成详细的生长图。基于这些数据,他通过无人机进行变量施肥,对长势良好的田块减少肥料施用,对长势较差的田块增加投入。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肥料利用率,还使作物生长更加均匀,产量显著提升。
“从传统农业到智慧农业,变化是翻天覆地的。”陶哲介绍,“过去一个人辛勤劳作一天,只能播种5亩地,现在利用无人机,一天可以完成500亩地的播种。此外,智能拖拉机能够自动规划最佳路径,减少重复作业;智能插秧机则通过精准定位和深度调整,确保最优插秧效果。”
在武汉永旺智慧农场里,智慧农业管理平台成为农业生产的“智慧中枢”。平台实时监测农作物长势,提供最优种植方案;传感器追踪土壤湿度、养分和气象数据,实现精准灌溉;搭载北斗导航的智慧农机,按厘米级精度自主作业,支持远程操控;物联网设备的融入,使病虫害、土壤与天气情况实时可控;全链溯源体系为每袋大米、每棵蔬菜配备专属二维码,扫码即可追溯全生命周期数据,保障食品安全透明……
武汉永旺智慧农场的负责人胡丹说,农业智慧化转型让农场每亩地每年节省约300元,生产成本降低了30%。
这种转型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改变了农民的收入结构。
过去,老农机手李长庚种13亩田,辛劳一年,收入不足1万元。如今通过土地流转和农场提供的就业岗位,每月能拿到5000元收入,年收入跃升至6万元。而像陶哲这样掌握智能农机操作的“新农人”,凭借技术优势,月薪达6000元,加上奖金、福利,年收入可达10万元。
武汉永旺智慧农场的技术顾问韩海彪工程师,来自北京一家国内领先的智慧农业领域企业。他表示,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道路上,经验传承的断层与技术鸿沟成为横亘其间的难题,而像陶哲这样的“新农人”正成为破局的关键力量。
韩海彪认为,“新农人”不仅肩负起守护与传承传统种植经验的使命,更借助自身优势,通过数字化赋能,将这些宝贵智慧转化为可量化、可复制的农业解决方案,为农业现代化注入了新活力。
️两代人的接力与传承
在老农人眼里,陶哲是个“闷声干大事”的人。
作为农场里的新鲜血液,陶哲的加入也悄然改变着农机队的工作方式。
“我们这些老农机手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新技术,都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李长庚说。陶哲总会主动帮忙,成为他们与新技术之间的“桥梁”。
起初,陶哲身边的朋友对农业存在偏见,认为种田仍是传统的体力劳动,时常调侃道:“混不好就只能回家种田。”但在陶哲看来,现代农业早已脱胎换骨,不再依赖“体力活”,而逐渐向技术驱动、充满挑战的“脑力活”转变。
当昔日同窗抱怨“就业难、压力大”时,陶哲在农业领域不仅持续学习新兴技术知识,心态也变得平和了许多。“我不后悔从事农业,而且我觉得年轻人干这一行没什么丢人的。现在,朋友们看到我自如地操控智能农机,不仅觉得新奇,还很羡慕。”
在胡丹看来,00后成为“新农人”一点不意外,因为“农业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天地”。
2007年,25岁的胡丹从江汉大学毕业后,在乡亲们的质疑声中回到家乡种田。现在的她,执掌着两万多亩农田,带动了千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成为省、市、区三级人大代表。
胡丹介绍,目前公司共有68名员工,其中有5名是90后和00后大学生。“年轻人拥有创新思维和适应能力,能快速应用数字技术,对他们来说,拿着遥控器操纵无人机、拖拉机、收割机,就像在手机上玩游戏一样简单。”
她坚信,智能农机将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智慧农业。
今年23岁的陶畅是武汉文理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两年前他加入武汉永旺智慧农场,主要负责智能农机操作及数字管理平台的运维工作。
陶畅说,农场经常鼓励他们参加农业农村局、科技局等部门举办的各类学习交流活动。他不仅实现了“干中学、学中干”的良性循环,还惊喜地发现,原来有这么多和他一样的同龄人正在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光发热。
陶哲对自己目前的工作和生活很满意,他计划在智慧农业领域继续深耕,到技能大赛中寻找新赛道,争取当一个出彩的“新农人”。
龚梦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22日 04版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