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人·奋斗者|兴安通信匠魂:三代移动人的逐光征途

2025-04-22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大兴安岭的崇山峻岭间,四季变换,风雪交替。这片广袤的土地,承载着通信发展的使命与挑战。在移动网络建设的征程中,三代移动人接力奋进,以热血为墨、技术作笔,勾勒出通信事业蓬勃发展的壮美长卷。

“70后”孙新伟:拓荒路上的坚韧脊梁

孙新伟

1999年,26岁的孙新伟正式成为中国移动黑龙江呼玛分公司的一员,与很多和他一样的“70后”,满怀热忱投身其中,成为大兴安岭通信事业的拓荒者。

呼玛县是黑龙江省边境线最长的县区,多数边疆站点位于无人、无电的深山,施工难度极大。孙新伟作为领队,每天6点天未亮就带队准时出发进行勘察。

时值冬日,荒无人烟的深山里积雪深厚,车辆只能边铲雪边试探着前行,常遭遇车子打滑失控、原地掉头的危险状况。为了精确站点位置,有时他们需要在半米厚的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爬到山顶,饿了就吃点自带的干粮,渴了就喝口早已凉透的水。晚上回到旅店,棉裤鞋袜上都结满了冰碴。

“我经历过连着七八十公里没有信号的日子,那时我就经常想,什么时候能随时能打通电话,让人们真有事儿的时候能联系上就好了。”孙新伟说。

基站建好了,维护工作同样艰难繁重。“每个月,我们都要进行一次巡检,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或乘车颠簸,或徒步穿越茂密山林,3天内往返1000多公里路程,对呼玛县的7个基站进行巡检,只为确保基站正常运行。”孙新伟回忆起最初的检修工作。

到达基站后,繁琐的工作接踵而至。孙新伟和同事要细致打扫卫生,认真采集各类数据并准确登记。遇到故障时,更是化身“抢修先锋”,争分夺秒恢复通信。

2018年,“电信普遍服务惠民工程”启动,基站数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巡检难度直线攀升,最艰难时,单程巡检路程长达2000多公里,风餐露宿成为常态。

在2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孙新伟全程见证并参与到基站的建设维护中。从前期选址开始,他和团队成员就穿梭于山林之间,与政府工作人员一同实地勘察林地,进行细致测量,为基站找到最佳位置。建设光缆线路时,他们更是充分发挥智慧,巧妙规划利用现有工程,对老旧光缆进行改造升级,在节省成本的同时,提升了通信质量。

展开全文

如今,在以孙新伟为代表的众多建设者的努力下,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干劲,大兴安岭腹地上一座座基站拔地而起,将巍巍兴安和大千世界紧密连接起来。

“80后”王志国:创新浪潮中的无畏勇者

王志国

时光流转,“80后”接过通信建设的接力棒,成为勇立潮头的创新者。他们见证并深度参与了从2G到5G的网络变革,在这个过程中,留下了无数奋斗的足迹。

2008年大学毕业后,王志国回到家乡漠河,开启了扎根边疆15年的建维之路。

漠河国家地质公园是近年来当地政府大力开发建设的重点旅游项目。景区地处大山深处,距离县城超百公里,没有电、没有传输、没有光缆,建设难度极大。

“因为没电,我们选择采用太阳能供电方案。”王志国说,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当地冬季寒冷,电池续航能力受低温影响严重,太阳板也常被积雪覆盖,导致供电不稳定。

为解决这些问题,王志国和团队日夜钻研,创新性地使用浸没式磷酸铁锂电池,通过在电池内部循环加热液体,为电池提供稳定温度,有效提升了续航能力。同时,他们还研发了智能叠光清雪系统,利用太阳能供电的反向电流,结合传感器、采集器和摄像头,通过AI算法智能识别太阳板积雪情况,自动加热融雪。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成功实现景区监控、Wi-Fi、手机信号全覆盖,为景区后续的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通信网络升级的道路上,以王志国为代表的“80后”们从未停歇。他们积极推动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无论是县城、乡镇还是农村,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

2023年春节前夕,一场暴雪骤然席卷漠河,气温暴跌至-53°。电力电缆因低温故障,致使阿木尔全城停电。凌晨1点,王志国被抢修电话惊醒,接到抢修指令后,他迅速出发,带领抢修队与-53℃的极寒鏖战。

这样的场景,王志国并不陌生。15年间,他经历过无数次半夜抢修、曾连续作战72小时紧急开通景区信号,仅用3天时间攻克北极村难点空白小区……

为实现5G网络在边疆公路的覆盖,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在高山峻岭间架起通信基站,让信号穿越山谷,为百姓出行和旅游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90后”何士鹏:数字时代的新锐力量

何士鹏

2013年,何士鹏大学毕业,进入中国移动大兴安岭分公司,便展现出对新技术的敏锐洞察力和学习热情。从监控室起步,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勤奋好学的态度,迅速掌握工作要领。随后,转入网络部传输室负责网络维护,开启了创新之旅。

在传输设备维护管理工作中,何士鹏发现传统手写Excel记录板卡信息的方式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于是,利用大数据模型和数控平台,创建了一套智能管理系统。只需输入站名,就能快速获取设备板卡型号等详细信息,极大地提高了维护效率。遇到设备板卡故障时,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准的判断,迅速找到问题所在并及时解决。

“我就希望自己踏踏实实,不断努力,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工作实践中,为群众提供更多便利,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何士鹏说。

在县区工作时,何士鹏关注到机房空调位置不合理导致能源浪费和设备运行效率低下的问题。于是通过运用大学所学知识和网络学习的经验,借助电脑模型进行模拟规划,重新调整空调位置。这一举措不仅实现了降本增效,还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

为了进一步提升基站巡检工作效率,他引入AI拍照技术。以前,基站巡检需要工作人员拿着纸质表格,逐项记录设备信息,工作繁琐且易遗漏。现在,工作人员只需用手机拍照,AI系统就能自动识别设备状态,对比历史数据,发现异常及时报警。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减少了人工操作,还大幅提升了巡检的准确性和效率。

如今,这位总背着工具包的90后技术尖兵,已经成为大兴安岭通信领域的“技术名片”。从大学校园到祖国北疆,何士鹏用青春代码编织的“智慧神经网”,正在这片养育他的土地上跳跃着创新的火花。由他主导的PTN和SPN融合实验,推动了4G网络与5G网络融合。

“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很多技术难题,比如网络兼容性、信号干扰等。”何士鹏说,我们不断优化方案,经过多次试验和调整,最终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塔河地区4G网络与5G网络融合已完成50%以上,网络运营健康度大幅提升,客户网络体验得到显著改善。

三代移动人,在不同的时代浪潮中,用各自独特的方式为大兴安岭的通信事业拼搏奉献。他们或是在艰苦环境中默默坚守,或是在技术难题前勇敢开拓,或是在创新道路上积极进取。

他们的努力让大兴安岭的通信网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实现了质的飞跃。他们将用实际行动,照亮“最北”初心,建强“最北”堡垒,牢记“最北”使命,彰显“最北”担当。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记者:孙铭阳

记者:孙铭阳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