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龙科学中学多轴无人机实操社团课:实践让科技知识“跳出”课本!

2025-04-20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吴吉 记者 方杰

“三、二、一,起飞!”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翻滚、悬停、穿越障碍……在深圳市聚龙科学中学学生的操纵下,这架无人机在空中“表演”着各种花式动作。这些看似简单的无人机飞行动作,要想练好其实并不容易。在多轴无人机实操社(现为“陆海空模型社”),学生们不仅能学到最前沿的飞行器相关知识,还能不停地通过实操来磨练技能,成为一名真正的“飞手”。

️零基础也能玩转无人机

2022年,多轴无人机实操社正式成立,很快便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社团之一。“我们不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只要感兴趣,零基础的学生也可以加入。”社团指导老师吴天银介绍。

目前社团有近60名学生,每周开展2次社团课。在课堂上,老师会给学生讲解无人机的基本原理、操作要领等,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习进度试飞基础无人机、足球无人机等不同类型的无人机。

“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手。”参加社团课的学生大多是初学者,因此课堂上的内容侧重于知识的普及,对于部分具有参加专业竞赛水平的学生,学校会为他们提供专业的设备支持和指导。有了理论和实操的双重支撑,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高涨。朱俊霖以前只接触过固定翼飞机,高一加入社团后被无人机深深吸引,他业余时间都“泡”在社团的练习室里,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从一个无人机“小白”成长为颇具实力的飞手,目前参加相关专业竞赛已获得国家级奖项。

️首批学生“维修师傅”上岗

新手操作无人机时,不是飞到天花板上“炸机”,就是横冲乱撞。不过学生们已经能自己进行修理。学生在学习操控无人机的同时,也会了解其构造,老师们会教授学生一些维修技术,例如更换电池、桨叶、电机等部件。

展开全文

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让理论知识“跳出”课本,“走出”课堂,转化为实用技能,就如同完成了一次“知识迁移”,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

️学生获得“可视化成长”

走进无人机社团,陀螺仪、加速度计、电子罗盘、云台等各种设备摆满了工作台,学生经常聚在这里讨论相关问题,专注的神情似乎在告诉每一位来访者:“我们可不是随便玩玩。”

他们的成绩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在“飞向北京·飞向太空”2024年第二十五届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竞赛活动(无人机项目)总决赛中,社团学生获全国一等奖2人、全国二等奖3人;在2024年广东省学生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获省一等奖2人、三等奖2人;在深圳学生创客节暨“共筑家园”全国青少年建筑模型教育竞赛深圳选拔赛中获一等奖14人、二等奖9人、三等奖7人;在第二十届“深南电路杯”航空模型大赛中获一等奖2项(4人)、二等奖10项(9人)、三等奖17项(16人)。获奖让学生坚定了自己的热爱,也驱动他们自主拓宽知识面。

无人机运动综合了数学、物理、结构、机械、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为了精进技术,学生自己购置了游标卡尺、万用表等设备,提前学习了相关物理知识。从进入社团前对无人机一无所知,到通过学习开始了解基础知识、通过练习能熟练操控,再到能完成一系列高难度飞行动作,进而参加专业竞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成长是可视的,他们能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潜力”。

作为一所以科学为名的学校,深圳市聚龙科学中学不仅想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力量,更希望点燃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情。目前,学校已构建符合科学中学育人场景的创新学习空间,包括创客实验室、STEAM教室、智能机器人科创基地等,支持学生开展AI相关的科技创新项目,如无人机编程、智能硬件开发等。同时,针对部分有潜力的学生,学校还将开展针对性培养,为高水平赛事储备人才。

此外,学校立足学生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双新”背景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社团建设新模式,现有人工智能社、天文社、3D打印社、排球社、音乐社等40余个社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促进了全校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