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预言AI时代两大黄金职业将消亡!自曝童年鸡娃真相:未来拼的是这三个能力!
就在美国“乱成一锅粥”——特朗普宣布国家紧急状态,美国全面对所有国家征收10%的“基准关税”(美国东部时间4月5日凌晨0时01分生效)之际,今天(4月4日),科技巨头微软悄无声息地迎来了成立50周年的日子。
昨天,比尔·盖茨发文回忆了和保罗·艾伦创立微软的日子:
“那一切仿佛就在昨天,保罗和我弯腰坐在哈佛计算机实验室的PDP-10面前编写代码,而这也将是我们新公司的首款产品。”
■ 比尔·盖茨和保罗在湖滨学校(Lakeside School)读书时都爱上了电脑
从1975年至今,科技日新月异,从PC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再到AI时代。近期,比尔·盖茨在访谈节目The Tonight Show上的一段预言引起热议。他认为,未来十年,AI将在医学和教育领域掀起波澜,大幅削减人类在其中的参与度。
在医疗领域,AI有望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提供精准的诊断建议,甚至比人类医生更全面和高效。而在教育领域,AI导师能依据每个学生的独特学习节奏,量身定制个性化课程,打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困境。
可以预见,在这两个职业中,AI的介入程度将逐渐超过人的参与。医生和教师,向来是东亚家长眼中最理想的职业之一。然而,面对这样的预言,未来的家长在为孩子选择专业时,是否会多一分犹豫?
不过,预言未必就会成真,而十年后的变局,也解不了当下育儿的燃眉之急。倒是今年年初,这位前首富出版的自传《源代码》,其中关于育儿和家庭教育的见解,或许比AI的未来,更值得当下的家长深思。
作为一名育有俩娃的家长,我从他的首部自传中看到了真实、有力的家庭教育;看到了比尔.盖茨能有今日成就的缘由——他的父母,“鸡娃”别出心裁,实属难得。
️01
️妈妈:大师级的“社交工程师”
️鸡娃、鸡老公、更鸡自己
首先,比尔·盖茨的妈妈玛丽·盖茨——用今天的话来说——鸡娃、鸡老公、更鸡自己,是全方位的“鸡血”型家长。她对自己、丈夫和三个孩子都抱有极高的抱负追求。这与她自身的家庭背景有关。
盖茨妈妈的家族背景确实比较显赫。书里有写到,他妈妈的祖父是银行家,后来当过市长、州议员,妈妈的父亲也是银行家,妈妈自己在多家大型企业的董事会任职,后来成为美国联合劝募协会第一位女性主席,也担任过华盛顿大学董事会成员。
书里有讲到,玛丽一直渴望把肯尼迪家族当作自己这个家庭的模板。
■ 比尔·盖茨一家五口
这样一个优秀家庭背景的人,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比尔·盖茨的妈妈是个“时间管理大师”,她把家里的钟调快8分钟,让全家活在“妈妈时间”里,️比别人快一步成了家训。
她对当律师的老公期望是做个社区大V,不是数钱数到手软那种,而是声誉响亮、服务社会的狠角色。
对三个孩子来说,玛丽的要求是学业、运动、社交三开花,一个都不能落下、并且要拼尽全力。比尔·盖茨在书中说,在这样的要求下做儿女的压力大吗?答案是:好像大家也习惯了。因为妈妈虽然要求高、但并不是严厉型的虎妈。
她从不直问比尔成绩,而是用旁敲侧击的方式聊朋友家小孩成绩崩盘或闯祸,用“他们爸妈得多失望”的语气暗戳戳传递期望。那潜台词就是让孩子们明白:别瞎混,要出息!
玛丽也有一套完整的奖励机制:️考试一科得奖励25美分,全A就能挑餐厅搓一顿。为了吃牛排,比尔·盖茨经常苦读。
■ 比尔·盖茨和姐姐克里斯蒂
妈妈对子女教育的重视还体现在她与孩子老师们的紧密联系中。
在比尔·盖茨读书的年代,别的家长忙着接送孩子、在家长会时和老师聊聊孩子的情况。玛丽则是直接邀请老师到自家做客,一边吃家宴、一边聊娃。
几个娃简直是“社死”,但妈妈觉得再正常不过——教育是头等大事,当然要尊师重道和老师详细聊。在比尔·盖茨的印象中,只有一个老师因为担心被“贿赂”的嫌疑没有来,最后拖到学期末结束来参加宴会。
不过,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盖茨妈妈常人难比的社交能力,比尔·盖茨直呼妈妈是️“大师级的社交工程师”。
作为社交达人,妈妈举办的派对从不只是吃喝寒暄,每一次都是精心策划的思想碰撞和人脉结识。开派对前,她会亲手设计别出心裁的邀请函,往往藏着一道谜题,受邀者必须解开才能得知活动主题和地点,光是收到邀请就让人充满期待。
比尔·盖茨的爸爸是当地的律师、妈妈活跃于地方非营利组织,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家中聚会频繁,宾客们非富即贵,多是政府官员、企业高管、法律界精英,甚至连州长都是常客。
每场派对都是一次有目的的集会,可能是为年轻律师争取更多权利、或是为华盛顿大学的黑人学生筹集奖学金。
书中提到:
聚会当天,玛丽会在晚餐时抛出一个讨论话题,确保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而她的终极社交妙招在甜点环节——每个人的咖啡杯底下都会藏着新的座位安排,逼着客人换桌、结识不同的人,打破社交壁垒,让想法流动。
这种场合从来不只是大人的活动,玛丽会“逼着”三个孩子也深度参与其中。
年长几岁、外向的姐姐会和大人聊天、展示自己的才艺;
内向的比尔.盖茨的任务是在大人们玩桥牌时负责倒咖啡。
年长几岁、外向的姐姐会和大人聊天、展示自己的才艺;
内向的比尔.盖茨的任务是在大人们玩桥牌时负责倒咖啡。
虽然只是端茶倒水,但对当时还是孩子的比尔·盖茨意义非凡,让他“感觉自己很重要,是成年人生活的一份子,是他们欢乐时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66年,盖茨与学校橄榄球队合影,盖茨站在最后一行中间
在这样的氛围下,读小学的比尔·盖茨耳濡目染了当时很多社会议题、专业术语、读到了大人做事的规则和想法——最重要的是,让这些重要人物记住了盖茨家的孩子们,️让孩子们从小就能吸收所处圈层的优质养料。
即使以今天的标准来看,玛丽对孩子不仅鸡得狠、还鸡得很聪明、一生影响着比尔·盖茨。正如他说的:
“母亲把对我的期望内化、变成了一股更强烈的渴望,想出类拔萃、想达成重大成就。彷佛有一股力量驱策我,必须远远超越母亲设定的标准,让这件事再也没有任何讨论的余地!”
■ 比尔·盖茨一家四口
️02
️爸爸:不缺席孩子的教育
️展现专业人士的价值
比尔·盖茨的父亲威廉不是“缺席的父亲”、更没有“丧偶式育儿”,而是身体力行参与到几个孩子的抚养和教育中。
相较于妈妈优秀的家族背景,比尔·盖茨的父亲家庭要平凡得多,威廉的爸爸只是个卖家具的小生意人,家境一直普通。威廉后来在二战期间成为陆军少尉,退役后成为家族里第一个大学生,在华盛顿大学拿到法学学位,后来从事律师工作,成为多家大型公司的法律顾问、律所高级合伙人。
与母亲强大的社交技能相比,父亲的沉着、理智和高度专业性给比尔·盖茨留下了深刻印象。
■ 比尔·盖茨与家人
书中提到一个故事,读中学时,比尔·盖茨和朋友与ISI公司有业务合作,他们负责给公司编写程序,ISI则给孩子们提供免费的计算机使用时长来作为报酬(那个时代使用计算机的费用很昂贵)。结果,ISI违约、拒绝按承诺提供计算机使用时间。
威廉毫不犹豫地介入。他没有急于发火,先是听完孩子们的解释、然后又打电话冷静地倾听了对方的解释,最后只和对方说了一句“我明白了”——当时父亲说这句话的沉着冷静和掷地有声,让比尔·盖茨至今回忆起来记忆犹新。
通话结束后,老盖茨即刻协助孩子们起草了协议,明确要求ISI公司兑现先前的承诺,并在协议上以委托律师的身份签署自己的姓名。不出两周,孩子们便拿回了价值5000美元的计算机使用时间。同时,老盖茨向孩子们收取了55分钟长途电话费11.20美元(当时也算价钱不菲了)。
在传记中,比尔·盖茨说:
“我现在明白,我父亲是为了帮我们才采取那些行动,他希望他儿子与儿子的朋友能学到经验。”
什么“经验”呢?我认为是“专业有偿、有价值”的原则。父亲用行动告诉孩子们,作为专业人士,工作与承诺都应认真对待,这样你才能赢得公平和尊重。
️03
️姥姥:用桥牌启蒙智力
️教会比尔盖茨“聪明地思考”
比尔·盖茨在书中写道,自己的传记会分为三部,《源代码》作为第一部,主要讲述自己年幼时的经历、家庭教育、湖滨中学的故事、以及微软创办前的故事。
在第一部传记中,除了看到父母给予比尔.盖茨优秀的家庭教育外,他还在开头用很长篇幅回忆了姥姥加米带给自己优质的隔代教育。
可以说,姥姥加米是比尔·盖茨的智力启蒙者。
加米出生在一个偏僻小镇的普通家庭,父亲是铁路电报操作员,母亲靠着烘焙蛋糕以及在当地锯木厂贩卖战争债券,赚取不多的收入。加米遗传了母亲桥牌高手的特质。
比尔·盖茨5岁起,姥姥加米就教孩子们玩各种纸牌游戏,对此颇有兴趣的比尔.盖茨把每一次都当成学习机会,儿时的目标只有一个——打败常胜将军姥姥。
■ 比尔·盖茨、克里斯蒂和外祖母
桥牌是一种需要策略和逻辑思维的复杂纸牌游戏,与姥姥打桥牌的经历对他意义非凡,因为通过学习桥牌的规则和技巧,比尔·盖茨逐渐认识到,即使面对看似复杂或神秘的问题,只要用心思考,总能找到解决之道。
在打牌时,姥姥经常对比尔·盖茨说的一句话是:“要聪明地思考”。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如果一个人能运用他的大脑、保持专注,就会想出如何打出正确的牌。他就能赢。
大概花了五年时间,进入青春期的比尔.盖茨终于可以稳定地赢了姥姥,成为家里的桥牌高手。
“无论某件事看起来多么复杂、多么神秘,你通常都可以想明白。这个世界是可以被理解的”这是姥姥隔代教育带给比尔·盖茨最好的礼物。
他与姥姥关系亲密,但姥姥从不把自己视为父母的代理人。在比尔·盖茨眼中,姥姥是他的朋友、是充满耐心的老师。她给予比尔·盖茨的父母足够的空间,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养育我们;她总是在比尔·盖茨的父亲结束工作返家前,跟孩子们道晚安、然后返回自己的家。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姥姥尊重不同角色之间的明确界限。
■ 成年后的比尔·盖茨和外祖母
虽然,这几年比尔·盖茨自己的婚姻家庭遭受过诸多非议,但他的原生家庭始终是他温暖、丰富的“基地”。父母、长辈带给他优秀的家庭教育,让比尔.盖茨与父母感情密切,至今他同两个姐妹关系依旧融洽。书中提到的一个故事就是最好的佐证。
比尔·盖茨的母亲和姥姥一直希望能在胡德运河边有一个住处,等到盖茨兄弟姐妹长大、拥有自己的家庭时,可以在这里团聚。但在姥姥去世前,这个愿望也没能实现。
后来,功成名就的比尔·盖茨买下了姥姥和妈妈当初看重的一块地,用了几年的时间陆续建了几栋小屋,这个家族庄园被母亲命名为“盖兹园道”。这里也成为他一生的避风港,每年的独立日和感恩节,盖茨家族的人都会来此团聚;还有他著名的“思考周”也是在此地完成。
说到“思考周”指的是,一年之中有一、两次,比尔·盖茨会来到盖兹园道连续7天不受干扰的读书、读文章与论文,密集学习他认为需要学习的领域,写下长篇的策略备忘录。在这里,他去思考微软如何保持领先、如何探索和迎接世界的新变化。
毫无疑问,比尔·盖茨的成功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时代机遇、天赋和资源优势,但家庭教育的作用最为关键。
他在《源代码》中提到,自己出生在富裕的美国、赶上了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黄金时期、以及作为男性生在一个家庭条件不错的白人家庭——这些都是不需努力便获得的特权。然而,真正塑造他性格和能力、并助推他成功的,我认为是因为比尔·盖茨那个不可复制的原生家庭所带来的教育。
盖茨父母的家庭教育是既给予孩子自由发展空间、又适时施加压力。
他们引导比尔.盖茨培养社交能力和广泛的兴趣,鼓励他加入棒球队、童子军,并与不同家庭接触,以拓展视野;
他们还让孩子与成年人交流,使他熟悉社会运作方式,激发对世界的好奇心。
他们引导比尔.盖茨培养社交能力和广泛的兴趣,鼓励他加入棒球队、童子军,并与不同家庭接触,以拓展视野;
他们还让孩子与成年人交流,使他熟悉社会运作方式,激发对世界的好奇心。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避免了天才儿童可能面临的社交障碍,还帮助他建立自信和安全感,为未来的领导能力和企业家精神奠定了基础。
一个人的成功要倚仗时代红利和个人天赋,但如果没有家庭的精心雕琢,也终究是璞玉混金、难显光芒。
【爸爸真棒】:“爸爸真棒”是一个K12原创教育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融合教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