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数字家庭”应具备哪些特点?政协委员认为 以人为本 老少皆宜
️深圳新闻网2025年4月13日讯(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彭琰)“数字家庭”场景是这样的:清晨的阳光唤醒家里的窗帘,冰箱主动提醒食材保质期,子女监测独居老人的心跳,手机会提醒燃气灶上正在煲汤……从智能家电的互联互通,到居住环境的个性化定制,再到社区服务的智能升级,数字家庭正在重新定义着“家”的概念。
数据显示,深圳每8个家庭就有1户拥有智能家居装置,有432家深圳科技企业正为数字家庭建设提供技术和方案。由深圳市政协主办的委员议事厅2025年首场活动10日在深圳中心书城举行,活动以“走进‘数字家庭’”为主题,探讨了智能家居在便利生活方面的应用场景以及如何打通目前存在的堵点。
好的“数字家庭”应具备哪些特点?活动特邀嘉宾、华为中国终端全屋智能解决方案总监吴海军用“以人为本”来定义。他认为,不管是车、手机还是手表,都要把家当成一个整体来看,既要有可靠稳定的连接,保证智能设备不断网,同时也要充当大脑、引擎作用,当主人离开家的时候,家里大量设备包括照明、用电、用水,都拥有智能化的解决方案。吴海军认为,以人为本包含了老少皆宜的要求,如果是需要“8个APP”“6个遥控器”,就不能被称作智能化。
龙岗区政协委员芦思南认为,数字家庭推广的一大痛点就是设备互通互联和标准化的不足,品牌设备之间存在壁垒,互相不兼容性,采购一样智能产品,还需要再增加一台设备来匹配。目前,用户认知和接受度普遍不高,数字家庭完整解决方案渗透率不足3%,要让更多用户认识数字家庭相关产品需要加大宣传推广。
龙岗区政协委员、深圳博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马辉申做智能家居20多年,对行业痛点感受很深。他建议通过政府来统一制定产品标准,让企业按标准来做。在这样的基础上,消费者选择产品的时候就好像“吃火锅”,主机是锅底,门锁、电动窗帘就好比为吃火锅的青菜萝卜,想吃什么就点什么。用的人多了,企业有生意做,整个产业马上就会活起来。
龙岗区政协委员、深圳御光新材料有限公司总裁袁兰兰认为,数字家庭应因人而异、因人而变化,具有“百变”功能,把儿童友好、长者友好的功能嵌入进去。比如,家庭的墙可以随着居住人口的变化而移动,以前砌一堵墙装修到用得等好几个月,现在用新材料则很快可以完成。
“数据安全问题经常会被忽略。”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交易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与数字化部部长冯艳虹指出,已经发生过不少家庭设备数据隐私泄露的案件,家里的智能设备一旦过度采集数据将带来安全隐患。冯艳虹建议发挥深圳立法优势,尽快出台《家庭物联网数据安全规范》,强制要求设备商按安防、健康、娱乐等不同类型划分数据敏感等级,强制要求采集到的人脸、指纹等生物特征的敏感数据实现本地化存储,限制上传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