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先行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有独特优势

2025-04-12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唯 实习生 邓雅文

4月10日,广东省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闻发布会在穗召开。会上,广东宣布在全国首创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将系统推进“2+1”方案,打出AI教育“组合拳”。为什么广东能够在中小学先行先试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此举将如何深刻影响广东教育格局?记者采访了北京理工大学长聘教授、仿生机器人技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科技部智能机器人重点研发计划总体专家组专家、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段星光教授。

️大湾区的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将更具国际视野

“人工智能虽然比较专业,但是它已是当今社会进步的核心驱动力之一,会深刻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在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已是非常必要。”段星光表示。

广东的人工智能素养教育走在全国前列。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随后,广东陆续推出了多项举措推进人工智能教育。2024年,广东发布了《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行动方案(2024-2027)》,提出全省推进“人工智能+基础教育”的“总纲”,实施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建设等系列行动。

作为经济大省、科技强省,广东还拥有丰富的人工智能基础。《2024年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截至2023年,广东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近1800亿元,同比增长约18%。截至2024年9月,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1500家。目前,广东中小学实现宽带接入率100%,超100M(兆)宽带速率100%;课室多媒体设备配备率超99%。

粤港澳大湾区也有着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的独特优势。“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科技创新的重点地区之一,拥有比较丰富的教育资源,并在近年来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具备率先开展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的条件。”段星光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让大湾区的中小学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更具国际视野,为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可以推动教育公平

在广东省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教育厅表示,大力推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在广东落地,同时大力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目的之一就是消除教育发展的“鸿沟”。

对此,段星光表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可以推动教育公平。通过建立统一的课程标准,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发布公开课程,能够为欠发达地区提供同样的高质量的教育。

同时,段星光也指出,人工智能教育不能彻底解决区域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教育公平的实现有赖于政府和企业对欠发达地区的更多资源投入、基础设施的改善与师资教育水平的提升。

对此,在发布会上,广东提出了推进资源普惠开发、强化师资梯队建设、加强设备适宜配置、建设融合应用场景、加强经费支撑保障等一系列举措。据悉,广东还将开展智能教育领航名校长名教师示范培训、人工智能教师全员培训等一系列工作。

️打造人工智能全链条培养体系

此次广东布局中小学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对人工智能课程的性质、目标、结构、内容与学段要求、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等进行了规范。

例如,《广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原则上小学1-4年级每学年不少于6课时,小学5-6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初中7-8年级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高中阶段在信息科技和通用技术等基础上,在高一或高二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的创新。

段星光认为,推动人工智能教育走进中小学,既需要客观条件的保障,也需要科学的课程体系。“人工智能教育需要保证一定课时。针对课堂设计,可以在小学初中阶段,先培养人工智能的概念与基本方法等;到高中阶段,除了概念和技术,还要引入一些实际的案例,引入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入大学阶段与就业阶段做好准备。”段星光说。

“无论文科理科,都需要复合型人才,”段星光鼓励同学们,“要积极主动地去介入、去学习、去拥抱人工智能。”

编辑:邬嘉宏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