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一鸣:纪实摄影的本界边界临界与跨界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摄影艺术也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影像的形成、手法、观念,创作思维、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如今的纪实摄影也从最初的只关注人性化的事件本身的记录跨越到现在的后纪实精神纪实时代,纪实摄影的本源和表现形式发生了改变,跨越了符号学中的能指和所指,摄影与其他艺术门类发生了更多的交集,摄影与政治,摄影与哲学,摄影与文学,摄影与音乐,摄影与绘画,摄影与书法,摄影与宗教等都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一大批摄影作品从本界勇猛地冲过了边界临界,融入了现代艺术与精神的跨界领域。
回归纪实摄影的本界语言仍然是大家最关注的课题。
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摄影师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1903-1975年)归纳的摄影美学理念为:“1.绝对的忠实于摄影媒介本身;也就是说完全、直接和纯粹地使用照相机,照相机是一项伟大的、不可思议的工具,能用来呈现象征性的现实本身。2.完全的自然意识,未经调节的环境光。3.相机中被取景和框区对象的恰当操纵(摄影师对其图像边界准确和重要的定义)。4.看似一般但低调的对技术的精通掌握。”长久以来他的纪实摄影作品被认为是最原生态,最本真的,用影像揭示事物的本质,不浮夸,不考虑是否具有形式的美感,只关注照片中表现的深刻内涵。摄影术发明之初到十九世纪中后期,摄影都是直接地记录身边的生活,人物形象,描绘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观。那时的摄影更像绘画,以达到美术的真善美为最高标准,也鲜有摄影师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其中,沙龙摄影就是这样的代表。摄影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的独特性被重新重视以后,传统的纪实摄影成为摄影艺术中最独特的本体语言。
为此,随后的一百多年,新闻和纪实摄影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突破了绘画对摄影的束缚,这是摄影从绘画的边界中走了出来。我在阅读现代摄影之父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1864 - 1946)的作品时,仍然看到了他早期深深受到绘画影响这样的痕迹。他早期曾是画意派摄影高手,通过实践后他有了领悟,后来又成为纯粹主义摄影的倡导者和纪实摄影的先驱。十九世纪中后期,画意摄影在摄影界占主导地位,斯蒂格利茨在接触摄影的初期,也深受画意摄影的影响,他在摄影创作之初也在刻意地遵循着绘画的法则——精准的构图,美妙的光影,合理的姿势动作,深刻的内涵去拍摄。也可以说是摄影第一次无条件地跨界。他早期的每一幅摄影作品都像绘画一样精美,他还刻意地去模仿素描、水彩或者油画。1902年,斯蒂格利茨和一些画意摄影家将自己的摄影作品在“全国艺术俱乐部”展出。他把这次展览命名为“摄影决裂者”,意思是要和当时流行的画意摄影决裂。提醒人们摄影不再是艺术的陪衬,摄影也不必去模仿绘画,而是个人表达的一种独特手段。他后期的摄影作品也从画意走向了纪实,成为了一代纪实摄影大师,这我们可以从他的代表作《终点站》《下等舱》《风雪中的第五大街》等看到。
《男孩韦尼雪》,斯蒂格里茨,1887,银盐印相工艺
《少女》,斯蒂格利茨, 1910,奥托克罗姆微粒彩屏干板
《太阳的光芒—波拉,柏林》,斯蒂格里茨,1889 ,银盐印相工艺
《终点站》,斯蒂格里茨,1892 ,凹版印相工艺
《下等舱》,斯蒂格里茨,1907,凹版印相工艺
️纪实摄影从一开始就站在临界点上。
美国作家、现代艺术评论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说:“摄影的艺术维度首先在于它是叙述性的;摄影的成就和意义在于它的历史性、逸事性、报道性和观察性,这些都比它作为纯粹的图像更重要。因为摄影的透明性,摄影里附加的艺术性与事物的实际含义和它们的艺术意义之间的差异要比这些元素在散文中的差异更小。”他还说:“最好的摄影方法其实是文学性的。”其实纪实摄影也一直行走在其他艺术门类的临界点上,它从来就不是孤立的。不仅在形式上模仿了绘画,在思想上以文学更为贴近。
我们知道,纪实摄影的创作和文学的叙述方式是相同的,因此我们常常鼓励摄影家们用文学家的思维来指导纪实摄影创作,特别是那些时间跨度长,有思想深度,有更多的人文关怀的纪实摄影专题作品。
我认为,要完成这样一些纪实摄影专题作品,不亚于创作一部文学著作。因此纪实摄影是在这样一个临界点上起步的,纪实摄影家也是名副其实的人文影像作家。
奥古斯特·桑德作品
布劳斯菲尔德摄影作品
️行走在多种边界上才使纪实摄影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高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人们的思想也更加多元化,对艺术也有了更高的追求,通过图像来凝视自我的内心,摄影人思想表达的作品也变得无比深邃,有着无穷的吸引力。因此,如今的纪实摄影创作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记录方式,摄影人在挣脱一切束缚,纪实摄影的语言也不断地变化和创新。也就是在各种边界上受到了影响形成了摄影的基因突变,突破了原有的传统观念束缚,摄影也在通过图像中包含的影像去反思自身,形成了嵌套结构。
美国著名摄影家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的《无题电影剧照》是一组创作于1977年至1980年间的黑白照片,它被广泛认为是当代艺术中最具独创性和影响力的成就之一。她用电影的虚构人物与蒙太奇手法,加上文学的叙述方式,完成了自己的一系列意愿性纪实摄影。
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摄影作品
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摄影作品
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摄影作品
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摄影作品
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摄影作品
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摄影作品
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摄影作品
️艺术需要跨界的发展,各种艺术门类从来都是相互融合的,纪实摄影也必然如此,只有跨界才能展现出更大的自由创作空间。
我们知道摄影从来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本身就是科学的产物,通过化学的反应或感光的数字元件得到可视的影像,一系列的裂变符号撞击人类的心灵,把不可能变为了可能,科学与文化的杂交催生了摄影。
近年来,摄影界有了许多前卫和有思想的摄影师们大胆地创新和实践,创作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新纪实摄影。湖南摄影师魏壁就以跨界作为自己的创作源泉,获得成功,他让书法与摄影杂交,创作出魏式风格的摄影作品。魏壁说:“我于摄影的有限审美,大概来自两方面的滋养:一是儿时对山野天然的汲取;二是来自所热爱的书法。”这就是两者在他的内心发酵催生了他与众不同的纪实摄影作品。
旅德摄影家、艺术家王小慧也是创作了许多跨界摄影艺术作品的艺术家,2004年她的录像及多媒体影像装置“九生”在上海美术馆展出,为慕尼黑宝马集团展览中心展出“无边界”而做的多媒体影像装置“无边界的自由”、“天涯若比邻”以及录像作品:《两个世界之间》《又见梨花》《时光之痕》以及《逝者如斯》,这作品都包含了许多跨界的元素。王小慧说,“一个好的艺术家应该有这种能力,把自己的经历作为养料创作作品。这样的作品会有一定厚重度和质感,绝对不会是轻飘飘,无病呻吟,也不会是哗众取宠。”
魏壁摄影作品《梦溪》
魏壁摄影作品《梦溪》
️结束语
艺术跨界是现代艺术界中一个热门且普遍存在的现象,摄影艺术也是如此,各种类别的摄影涉及跨界的艺术创作层出不穷,纪实摄影早已打破了艺术的宁静,表现出各种交融从内到外跨界裂变,创作出手法形式都多样的作品。但是业界也呼吁跨界创作并非彻底的无界,要有必要的限制性和合乎规律性,更不能人为地为了经济利益,迎合那些低级趣味,追求那些似懂非懂而四不像,以奇以怪为艺术的影像而跨界。
艺术工作者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创作出一些高品位的,既有形式感强,而又有深刻内涵的摄影艺术作品。
黄一鸣,著名纪实摄影家、评论家、记者、作家。1960年生于海南,印尼侨眷。第七届中国摄影最高成就奖金像奖获得者。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获得者。
1992年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黄一鸣纪实摄影作品集》;
1996年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海南故事》摄影集;
2000年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黑白海南》摄影集;
2004年海风出版社出版《镜间本色》摄影散文集;
2007年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海南“慰安妇〞摄影集。2009年中国图书出版社出版《闯海人》摄影集;
2013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一鸣集——纪实摄影断想》评论集;
2015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原告——日军侵琼见证者》报告文学(刘小利合著);
2023年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出版《困顿与反思》评论集;
《守候晨光》为作者的第一部摄影长篇小说。另著有长篇小说《血路归根》等20部著作。
摄影作品被多家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和私人机构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