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企业达闼机器人陷停摆危机:3月刚签新合作总部就人去楼空

2025-04-04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3月31日,据多家媒体报道,人形机器人领域知名独角兽企业达闼机器人正陷入危机。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3月17日,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与厦门松霖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在厦门,刚刚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松霖机器人是A股上市公司松霖科技(603992.SH)旗下专注于机器人业务的全资子公司。当时,达闼机器人副总裁杨光华、松霖机器人负责人韩锋钢等还共同出席了此次签约仪式。

️达闼机器人曾有的辉煌

达闼机器人成立于2015年,由通信领域资深专家黄晓庆创立,是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独角兽头部企业,也是全球领先的云端机器人创造者、制造商和运营商。它曾获软银、富士康等巨头注资,累计融资超54亿元,专利申请量超2000项,云端机器人领域专利数全球第一。公司以云端大脑 + 5G网络 + 终端身体为技术路线,在医疗、教育、智慧城市等场景实现商业化应用,并在2023年获科技部批复建设云端机器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其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黄晓庆还获得了上海白玉兰纪念奖殊荣。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达闼展示的人形双足机器人XR4、CloudGinger等产品成为展会上的“顶流” 。

️停摆危机现状

自2025年3月以来,媒体爆出广州黄埔区知识城凤桐横街4号的达闼机器人分公司大门紧闭,空无一人,水电供应已中断多日;上海总部及北京、深圳等分支机构呈现人去楼空的景象。证券时报记者3月31日实探达闼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发现,园区冷清,入口处的达闼展厅大门紧闭,招商电话方表示达闼去年12月就搬走了 。

自2024年初起,达闼机器人陆续出现欠薪、裁员现象。多达数百名员工卷入长达一年的讨薪纠纷,公司采取万元以上工资折半发放等临时方案拖延支付,最终演变为全面停薪、停缴社保,部分员工被迫签署分期支付协议却分文未获。公司员工人数从巅峰期的800余人骤减至150人,联合创始人等公司高管相继离职 。

天眼查数据显示,公司在3月24日新增2176万元执行标的,截至2025年3月,公司被执行总金额达3530万元,涉及劳动仲裁、供应链欠款等20余起案件,主要涉及供应链纠纷与知识产权诉讼 。

️危机下的新合作矛盾

就在3月17日,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与厦门松霖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在厦门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探索人形机器人创新领域产业机会,合作重点是共同研发和推广一款配置“灵巧手”的洗护康养功能的人形机器人。然而此时公司内部已千疮百孔,这种表面合作与实质停摆的反差,暴露出资本输血中断后企业的脆弱性 。

️陷入危机的原因

产品成本与市场问题

达闼的人形机器人项目因核心部件成本高昂陷入困境,单台机器人柔性关节成本占比超60%,量产机型GingerXR售价超20万元,难以打开C端市场。尽管在2023年实现了柔性关节的规模化生产(产能达40万台套),但单台机器人的伺服电机占比35%、传感器占比22%,成本仍居高不下。相比之下,宇树科技通过自研一体化关节将成本降低80%,UnitreeG1售价下探至9.9万元,直接冲击达闼的高端定位 。

收益模式问题

达闼长期依赖政府和企业采购试点工程,未能形成可持续的规模化收益模式。尽管宣称与300余家合作伙伴共建技能模型库,但开发者活跃度远低于预期,生态布局滞后于竞争对手优必选、宇树科技 。

融资与扩张问题

达闼曾是资本的宠儿,软银、富士康、深创投等巨头都为其注资,地方政府基金更是争相入股,早在2019年估值便突破了10亿美元。然而,过度依赖融资输血的模式为其爆雷埋下了隐患,2023年7月完成C轮超10亿元融资,但不到半年资金告罄。公司在全国十余个城市盲目扩张分支机构,甚至为迎合地方国资要求而设点,导致运营成本激增。同时,赴美上市因技术限制令受阻,港股IPO又因商业化进度不达标被南京产业基金暂缓审批,融资渠道彻底断裂 。

技术落地问题

达闼曾计划打造云端大脑操作系统,宣称开放给高校和开发者,最终却因技术落地迟缓沦为PPT概念,而2024年人形机器人领域80%资金涌向仿人运动控制、关节模组等硬件,重复研发严重,也加剧了达闼的困境 。

️公司回应与后续走向

达闼官方电话接线员表示公司仍在正常运营,但同时证实广州办公室与上海基地展厅“人去楼空”的情况。有离职员工称在运营的应该是北京团队,有消息称达闼创始人兼CEO黄晓庆仍在努力“找钱”,寻求翻盘机会。不过相关行业分析师指出,人形机器人需从炫技转向实用场景,而达闼执着于全能型产品,最终因定位模糊被市场淘汰 。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