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始终坚持“零容忍”,对弄虚作假的监测数据严惩不贷
2025-04-04
“虚假数据的危害远比没有数据的情况更加严重!”在3月26日的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监测司司长蒋火华重申了对监测数据真实性的严格把控,强调了“零容忍”原则,表示一旦发现造假行为,决不手软,决心深入查处,绝不姑息,确保不再出现类似事件。
蒋火华指出,数据质量是监测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生态环境管理的“生命线”。监测数据能够客观地评估生态环境的质量,反映污染治理的效果以及生态保护的成就,并且是制定生态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础。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和质量,始终都是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议题,这一工作没有结束,只有不断推进的过程。生态环境部始终将这条“生命线”牢牢掌握,决不敢有丝毫松懈。
“虚假数据的影响,比没有数据更为可怕。”蒋火华解释道,缺乏数据时,决策机构依然能够依赖其他信息来辅助管理和决策。然而,如果决策中引用了虚假数据,必然会导致误导,从这个角度来看,虚假的数据显然比无数据的状态更加危险。
目前,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的数据被广泛认为是可靠和可信的,这些数据与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感受是高度一致的。然而,当前的造假问题主要集中于排污单位。在自动监测方面,部分排污单位为了逃避监管,合谋或指使设备运营方进行数据造假;在手工监测方面,一些第三方监测机构在排污单位的暗示或默许下,由于市场竞争或成本考量而选择了不正当手段。
展望未来,生态环境部将全方位出击,从制度、管理、技术和队伍建设四个方面着手,努力扭转监测数据造假的不良趋势,确保数据质量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