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机影像,正颠覆全球
作 者:十五
这个重要领域,大变革正在发生
一场由手机引发的全民摄影潮,正在来临。
近两年有数据显示,全球一年拍摄的照片,超过1.8万亿张,其中有92.5%都是由手机完成。
还记得2000年,那会儿全世界才拍了850亿张照片,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由相机拍摄。
如今,不管是围在春日繁花下举起手机打卡的市民,还是在街头抓拍霓虹灯影的年轻人,又或者是在抖音、小红书、朋友圈里记录美好生活日常的网友……
手机影像对于消费者来说,已经是普通人记录成长、分享情感、表达自我的核心载体。可以说,近些年短视频和直播的狂飙猛进,正是以手机影像为基石。
这种趋势也反映在产品上,去年全球高端手机市场中,影像旗舰机型占比达35%,同比增长12%。
手机影像的爆发,还带火了一堆周边产业。就比如影像配件,借力智能手机的发展,迎来强劲增势,预计在2025年成为千亿级市场。
这个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中国手机影像产业已从跟随者蜕变为全球创新引领者,引发了一场由全民摄影需求催生的技术革命,并重塑了全球移动影像格局。
就在昨晚的OPPO影像科技之夜上,一张合影照片在网上掀起了热议。
照片上聚齐了来自舜宇、联发科、三星LSI、丘钛、索尼、豪威、高通、ASPCMS社区、小红书、哈苏、格科微、磁化等企业的高管,几乎覆盖了手机影像产业链的上下游。
这张合影,正是中国手机影像产业崛起之路的代表性场面,也是中国手机影像走向全球的最好见证。
中国手机影像,走上新阶段
在过去一百多年,一提起摄影工业,大家会想到日本和德国,他们分别以不同的路径和技术优势确立了全球领先地位。
比如日本,大家熟知的佳能、索尼、尼康、富士和松下五大品牌,几乎包揽了全球数码相机市场。而且这种强大,源自于其从光学元件、传感器研发到整机制造的全产业链布局。
再说德国,则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奠定了光学工业基础,蔡司、徕卡等品牌凭借精密机械结构和光学玻璃技术成为行业标杆,在高端市场占据着关键地位。
这种格局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近些年,变革开始出现。
以OPPO为代表的手机厂商不断自主突破,在技术创新、高端市场份额和产业链整合能力上,带领中国手机影像产业来到了新阶段,并打破以往的全球市场格局,掀起一场影像变革。
这场变革的本质不是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一场全新的技术叙事——中国手机影像正通过光学硬件和算法的融合驱动,走出一条崭新的产业崛起之路。
昨天晚上发布的OPPO凝光影像,将这场变革带上了一个新阶段。
这是一个基于计算摄影打造的手机影像系统,通过强大的光学设计和先进的计算能力相互驱动,打造出“拍人最好的移动影像系统”。
即将首发搭载的OPPO Find X8 Ultra,必然会在手机影像产业引起一场轰动。它在夜景人像等场景的成像效果,甚至已经超越了传统相机。
在相机统治摄影的过去100多年以来,人造光源基本只有两种,分别是白炽灯和荧光灯。但是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发展,LED在2015年左右逐步取代传统光源,成为照明领域的主流选择。
从上海外滩的灯光秀、重庆奇幻的洪崖洞到西安大唐不夜城,这些吸引游客纷纷前往打卡的夜景,正是LED大规模普及的结果。
而这在让城市夜景绚烂夺目的同时,也让传统相机面临挑战。因为传统相机使用的是全局色温算法,无法精准适配多区域色温差异。可以理解为同一杯奶茶,只有一个甜度,来应对所有的顾客。
这就会导致照片的局部色偏,也就是为什么有的相机在拍摄夜景人像时,人物的肤色会被“染色”、变得发青或发黄的原因。
基于这个难题,OPPO凝光影像推出行业首个支持分区色温感知计算的摄像头——丹霞原彩镜头,第一次真正改变了一百多年以来摄影器材处理色彩的方式。
当人们在华灯璀璨的城市夜景里拍摄时,丹霞原彩镜头的分区色温计算就能对不同区域的色温分别校准,建筑灯光归建筑调,人脸肤色归人脸管,避免全局调整导致的局部色彩失真。
技术,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而进步。而今的城市已经早已不是过去的城市,为了更真实地还原人像,所以技术也需要不断创新和突破,来适应当下。
丹霞原彩镜头的出现,正是一次传统相机时代到计算摄影时代的技术突破,这种技术突破推动着中国手机影像走上一个新阶段。
除了丹霞原彩镜头,OPPO凝光影像还推出了全链路原彩ProXDR(OPPO的HDR技术名称)。
HDR这种技术手段,是通过拍摄多张不同曝光度的图像帧(如欠曝、正常曝光、过曝),并将这些帧合成一张HDR图像,来保留高光和阴影的细节,使照片更接近人眼看到的真实效果。
这项技术是从2010年开始推出,但传统的HDR照片显示至今依然有很大的残缺。拍摄体验方面,除了照片显示阶段,其他环节的都没有HDR效果,用户体验很不完整。此外,HDR照片因为计算管线的压缩,显示时色彩往往会有丢失。
为此,OPPO凝光影像推出了全球首个完全基于HDR规格的计算管线——全链路原彩ProXDR,重新构建了从预览、成片、编辑、显示到分享的全部影像管线,全方位地支持HDR图像。
OPPO是HDR技术激进的探索者,也在积极牵头制定HDR实况照片的标准。
这项技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之前影像各类标准主要都由国外巨头制定,而如今OPPO等中国科技品牌开始牵头HDR标准的制定。
众所周知,技术标准是国际经济贸易中的核心要素,掌握标准制定权意味着掌控行业话语权,并在全球贸易中占据战略制高点。
更重要的是,当中国手机厂商坐上“标准制定”的牌桌,意味着消除上下游衔接壁垒,形成全链条协同创新格局,全球产业格局正迎来深刻变革。
由此可知,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张合影,含金量到底有多高,合影中的高管来自手机影像产业链的上下游,这正是中国手机影像产业崛起之路的代表性场面。
例如浙江舜宇光学,它的手机摄像镜头与摄像模组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仅在去年手机镜头出货量达13.24亿颗,同比增长13%,稳居全球前列。
还有来自昆山的丘钛,是一家全球领先的摄像头模组制造商,2024年的营收达到161.51亿元。
再比如豪威科技(OV),它是国内智能手机CMOS图像传感器厂商中的领头羊。CMOS图像传感器是手机摄像头里的重要元件,而豪威科技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CMOS图像传感芯片企业。
从硬件到软件,从场景到产品,以OPPO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构建和主导起覆盖硬件研发、软件创新、内容创作、平台运营的完整生态链,正成为推动全球影像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
在中高端手机市场,中国手机厂商通过影像技术创新,市场份额持续扩大。根据IDC的数据显示,在450-500美元的价位段,2024年OPPO的市场份额达到19.3%,位列全球第一。
从积极探索,到逐渐形成手机影像看中国的格局,这条路我们走了十多年,而这样的逆袭还发生在中国的许多角落。
照见科技与消费的共荣共生之路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伴随着中国手机影像发展的,还有不断繁荣的城市文明,以及整个社会经济。
2000年,上海的GDP是4812亿元,重庆的GDP刚过1500亿元,西安则是689亿元。
到了2024年,上海、重庆、西安三座城市的GDP分别达到了53927亿元、32193亿元和13318亿元。
这些年里,那些奔赴上海外滩、重庆洪崖洞、西安大唐不夜城打卡繁华夜景的游客们,与手机里的照片一起见证了这些城市崛起的奇迹,也见证了国产手机厂商们的来时路。
游客对城市夜景和人像拍摄的需求不断升级,推动OPPO等手机厂商的影像技术创新,从像素提升到夜景算法优化,让游客手机里的照片从模糊开始慢慢变得清晰、从最初的失真到不断地还原。
就如OPPO的观念所表达的那样,“让一张照片就可以讲述一整段完整的故事”,这张照片要能表达当下的人物情绪,让被拍摄那一刻的环境被真实、完整地记录与留存。
这些照片,同时也照见了中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未来之路,亦是中国科技企业走向新阶段的范本。
从过去简单的灯光秀,到如今上海外滩的无人机表演秀、重庆洪崖洞的网红火锅店,再到大唐不夜城的汉服造型馆……
这些城市的特色消费模式与经济活力,本质上体现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逻辑——我们正在从制造大国转向消费强国。
消费离不开人,需要回归人的价值创造,大众的需求也从物质满足开始转向精神共鸣。
而这恰恰也是OPPO科技创新的底层思考,一切技术都要更好地为人服务:让人像更还原,让色彩更本真,让分享更悦己。
我们要走向消费强国,就必须有一批类似OPPO的科技企业成长起来。
它们能够看见大众的需求,并依托于大众需求,通过需求端倒逼供给端改革,实现企业自身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带动中国产业链上下游的升级跃迁,从而让科技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这是中国科技产业向高端化、创新化转型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走向消费强国的必然之路。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已经并非一场简单的手机影像浪潮,而是一场全新的科技创新与消费新浪潮。
排版 | 椰子
编辑 | 老木儿主编| 孙允广
(转自:正和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