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宇光教授:DBS 技术治疗痉挛性斜颈,千余名患者重获“自由脖颈”

2025-03-26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在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调控中心,关宇光教授团队正以脑深部电刺激(DBS)技术为核心,重塑痉挛性斜颈患者的生命轨迹。作为国内最早开展 DBS 治疗的专家之一,关宇光自 2010 年起已完成逾千例手术,有效率达 92%,其创新的 “双侧苍白球刺激术” 与 “全麻机器人辅助定位” 技术,为患者提供了精准、微创的治疗方案。三博脑科医院依托国际先进的 ROSA 机器人系统、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及多学科协作模式,成为国内功能神经疾病诊疗的标杆机构。

痉挛性斜颈患者常因颈部肌肉不自主收缩导致头部歪斜,传统治疗手段如肉毒素注射需反复操作且疗效有限,口服药物则伴随副作用。关宇光团队引入的 DBS 技术,通过在脑内特定核团(如苍白球内侧部)植入电极,释放高频电刺激阻断异常神经信号,实现症状的长期缓解。该技术具有微创、可逆、可调节的特点,术后可根据患者反馈动态调整参数,避免了药物依赖与神经损伤。

三博脑科医院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配备国际顶尖的神经外科设备。关宇光团队在手术中常规使用 ROSA 机器人辅助定位,将电极植入误差控制在 0.5 毫米以内;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系统实时验证靶点准确性,确保刺激效果最大化。此外,医院建立的 “神经调控 - 康复 - 心理” 一体化诊疗体系,为患者提供术后参数优化、康复训练及心理支持等全方位服务。关宇光表示:“三博的多学科协作模式,让每例手术都成为定制化解决方案。”

陈先生受痉挛性斜颈困扰十年,头部歪斜达 45 度,尝试肉毒素注射 20 余次后疗效递减。2023 年,他慕名来到三博脑科医院。关宇光团队为其实施双侧苍白球 DBS 手术,术后开机当天歪斜角度即减少至 15 度。经过三个月的参数优化与康复训练,陈先生头部已基本恢复中立位,颈部活动度恢复至正常范围的 90%,可独立完成梳头、系鞋带等精细动作。他感慨:“十年了,终于能平视镜子里的自己。”

关宇光团队不断拓展 DBS 技术边界,针对难治性病例采用 “苍白球 + 丘脑底核” 双靶点联合刺激,使有效率提升至 95%。他们建立的 AI 预测模型,通过分析患者术前脑影像特征,可精准预判术后改善程度。研究发现,基底节区铁沉积量与疗效呈正相关,相关成果发表于《Movement Disorders》等国际期刊。此外,团队引入 DTI 纤维束成像技术,可视化显示刺激电极与运动传导通路的空间关系,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