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重建古历法 农历一年究竟有多少天?
上节讲了天体运行,本节开始预测天气,在预测天气前,我们再从科学角度简单审视一下气候变化规律。
1,太阳直射点与地球自转,确定了地表各处的基础温度。
直射点是地气,地气变化周期是365.2422天。
自转是阴阳,阴阳就是昼夜交替。
2,由于地表大部分是海洋,洋流会迅速转移温度。而月亮的引力会对洋流产生影响,这会使地表温度分布发生变化。
这是天气,天气的变化周期是29.53天。
各处气温不同,大气就会流动。由于前面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所以气候变化必然也是有规律的。
当然,实际情况并没这么理想,有很多因素影响。
这类似欧姆定律:电流=电压/电阻,现实中你测出的实际电流值永远不会等于计算出的值。
测不准是个误美问题,这与实际应用中的容错相关,这个以后单独说。
现在,为了推导出我们的气候公式,我们先制定一个原始历法吧。
现行历法加入了太多东西,我们己经很难从中发现最初的规律了。
1,确定起始日。
历法的首日是冬至初一,2025年的冬至是农历十一月初二。我们近似可把本年冬至作为历法的第一天: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
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离我们最远,月亮完全不见,可称得上是至阴之时了。
以日影定冬至,对于古人相对是简单的,之前的文章说过相关内容。
2,日定360天。
日数从甲子到癸亥60天,顺序往下排,重复6次为360天,然后在第361天开始进入下一个轮回。
日数与月份、年份完全无关,只是一甲子一甲子的循环。
3,月定354天。
十二支单数为阳,双数为阴。阳少阴多,阳为小月,29天,阴为大月,30天。如下表:
阳、阴、阳、阴、阳、阴
子、丑、寅、卯、辰、巳
午、未、申、酉、戌、亥
这里阴阳月份是交替的,由于月亮的盈亏并不规律,之前的29.53不过是个平均值,所以现行农历大小月并不规律。
从天文历法上说现行农历更精准,但对预测天气来说纯属画蛇添足。
一方面,农业预测,天气差个两三天没问题,如今的天气预报还总出错呢?这样做反而打乱了规律。
另一方面,前面说了,古人没手表之类的计时工具,他们以月相确定日期,日期本就会有误差,不差这一点,反正后面又会找补回来。
十二月加起来是354天。
4,闰月
闰月放在第三年、第五年年未,这两年有第十三月,也就是亥月重复一次。
如果考虑大小月,三年闰在先为阳,五年闰在后为阴。
闰月的目的是让月份与四时保持一致,也是为了让人们通过北斗星的指向确定当前月份。
第三年末己经差了33天,闰一月回到3天,不考虑大小月,到第五年末又差了25天,闰一月后差了-5天。
5,年定365天
每一年的起点都是冬至这天,也就是周历的正月建子。
夏建寅,商建丑,周建子,我们现在的农历是在夏历的基础上改进的。
为什么不建卯、辰什么的?因为闰年的调整必须在立春前完成,不然影响春耕。夏建寅,建的是立春。
为什么我要选周历的建子,因为五行理论是周之后开始形成的。
不过,除了月建不同,和当前历法最大的不同是,我除了建月,还建了日。这是为了更清楚的看清气候变化的规律。
建日的意思是我规定新年第一天是冬至,而现行历法的新年第一天是大年初一。
两者本质上其实没区别,现行历法是按月支,每年春节加十二个月,包含闰月,是下年春节。
每年或354天,或384天不定,但五年平均下来接近365天。
我这很简单,按日干支,每年冬至加365天就是下年冬至了。
建日的最大好处是,闰月只影响月,不影响年。
本来准备本节就预测天气找出五行的,但当我看到现行农历后,彻底被绕迷糊了。
要找出五行,必须先搞清历法,五行的奥秘大多都在本节的历法当中。
下节我们再来看五行是怎么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