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Manus看纳米AI的困局:营销为辅,回归产品才是王道
文/大力财经
作者/ 魏力
导语:从Manus看纳米AI的困局,流量狂欢之后,回归产品才是王道。
在大力财经看来,纳米有机会和希望跑起来的,可惜了 ,被这个manus小团队给弯道超车。
春节期间,纳米AI是看到这个业态的方向,混合大模型,和代码的执行力。但后续营销强势,产品力没有跟上。
一款国产AI智能体Manus横空出世,迅速刷屏全网。它以“全球首款通用Agent”的身份高调亮相,在演示视频里,展现出的简历筛选、房产分析、股票研究以及PPT生成等强大能力,瞬间点燃了用户的热情,“炸裂”成为大家口中的高频词。一时间,邀请码在市场上被爆炒至10万元的天价,资本市场也纷纷对AI应用股投来热捧的目光,一场“Manus狂欢”如风暴般席卷中文互联网。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经被视作AI赛道黑马的纳米AI却在此时陷入无声的沉寂。纳米AI创始人周鸿祎过度痴迷于流量与粉丝经济,将大量精力投入其中,导致产品迭代缓慢,用户口碑急剧下滑。
Manus的强势崛起,犹如一道强光,不仅照亮了AI赛道竞争逻辑的深刻转变,更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流量或许能制造一时的声势,可只有过硬的产品力才能铸就行业的“神坛”。
Manus爆火的真相:产品力如何碾压营销套路Manus与传统AI助手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将自己定位为“通用Agent”。这一定位赋予了它超越普通AI的能力,不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问题回答,而是能够主动调用浏览器、代码编辑器、数据分析工具等多种外部工具,独立完成一系列复杂任务,并最终向用户交付完整的成果。
比如在处理文件时,用户只需上传简历压缩包,Manus就能自动完成解压、分析,并生成详细的排名表格;规划旅行路线时,它可以整合航班、酒店、景点等多方面信息,最终生成一份精美的HTML手册;进行股票分析时,它能调用雅虎金融API获取数据,编写Python脚本生成可视化报告。
这种“委托 - 交付”的模式,让Manus更像是用户身边一位智能、高效的人类同事,而非一个被动等待指令的工具。其背后的核心技术,是将大语言模型(LLM)与强大的工具调用能力深度融合,构建出一个能够自主规划任务流程的智能体架构。尽管有部分开发者对其技术本质提出质疑,认为它只是“工具链拼接”,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所带来的用户体验远远超出了市场之前的预期。
Manus的火爆并非偶然,其背后的团队对传播法则有着深刻的理解与运用。一方面,采用邀请码机制,限量内测,人为制造出稀缺性,使得邀请码在二手平台价格飙升至10万元,成功激发了用户的好奇心与购买欲;另一方面,通过构建KOL矩阵,关联自媒体同步发文,巧妙地渲染“国产之光”“超越OpenAI”等情绪标签,引发用户的情感共鸣。
此外,官网采用全英文界面,瞄准国际市场,却在中文圈主打“民族自豪感”,这种看似矛盾实则巧妙的策略,进一步扩大了其传播范围。
但与纳米AI单纯追求“流量至上”不同,Manus的营销始终紧密围绕产品功能展开。每一个演示案例都精准地直击用户在工作与生活中的痛点,如繁琐的简历筛选、复杂的旅行规划等,让抽象的技术概念切实落地为具体的应用场景,从而引发了用户的自发传播,形成了强大的“自来水”效应。
纳米AI创始人老周曾经凭借程前翻车,车展营销,AI课程和100辆豪车送粉丝营销,在短时间内迅速积累了大百万粉丝,一时风光无限。
然而,在热闹的流量狂欢背后,纳米AI的产品却始终停留在“聊天机器人”的初级层面。
从用户反馈来看,纳米AI存在诸多问题:文案生成、翻译等基础功能与市场上的主流模型相比,并无显著差异,无法形成竞争优势;技术短板明显,代码执行错误率高,面对稍微复杂的任务就需要人工进行大量干预;用户体验不佳,过度依赖插件生态,缺乏自主工具调用能力,导致整个使用过程体验割裂。
老周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都倾注于直播带货与粉丝运营上,却忽视了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最终导致核心用户大量流失。这充分证明,流量虽然能在短期内营造出热闹的声势,但却无法填补产品力缺失所带来的巨大鸿沟。
AI Agent被公认为是下一代人机交互的核心形态,各大科技巨头和创新团队都在这个赛道上展开了激烈的角逐。OpenAI推出Operator,Anthropic发布Computer Use,字节跳动开发“扣子”,而Manus凭借其独特的通用性设计在这场竞赛中抢占了先机。
反观纳米AI,仍然停留在“Copilot”模式,也就是只能辅助生成内容,在任务自主性方面始终未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在Agent赛道上,竞争的本质在于技术整合能力,即如何将LLM、规划引擎、记忆模块、工具接口等关键要素无缝衔接,形成一个高效协同的整体。Manus通过创新的虚拟机环境实现了跨系统操作,为用户带来了流畅的使用体验;而纳米AI提出的“混合大模型”,目前还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未能转化为实际的产品优势。
AI赛道的生存法则与未来图景Manus的成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产品力在AI赛道中的重要性,而产品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核心维度:
一是场景穿透力。Manus精心设计的50个实测用例,广泛覆盖办公、教育、金融等多个高频场景,精准地命中了用户的“真需求”,真正解决了用户在实际工作与生活中的痛点问题。
二是技术整合力。能够熟练调用工具链、实现自主规划任务流程、具备强大的记忆学习能力,这些技术能力的有机结合,为Manus构建起了坚固的竞争壁垒。
三是用户体验护城河。通过异步处理、个性化适配等贴心设计,Manus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干预,为用户提供了流畅、高效的使用体验。
不吹不黑,大力同学奉劝周总,收手吧,先打磨好产品。
对于陷入困局的纳米AI而言,要想实现破局,需要做出以下改变:
首先,必须放弃那些博眼球的噱头,回归技术研发的本质,将重点聚焦在代码执行与工具调用能力的提升上,全力构建自主Agent架构,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其次,改变“大而全”的发展策略,深耕医疗、法律等专业化垂直赛道,通过精准定位,满足特定领域用户的深度需求;最后,积极开展开放生态合作,联合广大开发者共同完善工具库,打破闭门造车的局面,借助外部力量实现产品的快速迭代与优化。
根据Gartner的预测,到2026年,超过80%的企业将集成AI智能体。在未来的AI市场中,能够胜出的企业需要具备以下能力:一是在通用性与专精性之间找到平衡,既要像Manus一样支持跨领域的任务处理,又能针对特定行业提供深度、专业的解决方案;二是具备端侧融合能力,能够适应AI手机、AIPC等多种终端载体,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求;三是构建完善的商业化闭环,通过订阅制、B端定制、生态分成等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实现产品的商业价值最大化。
Manus的爆火,深刻地印证了一个道理:在AI赛道中,不存在所谓“小而美”的轻松成功路径,只有深入技术研发,打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纳米AI的教训也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流量带来的泡沫终究会破裂,只有回归技术的本质,踏踏实实地提升产品力,才能在AI Agent时代站稳脚跟,实现长远发展。
正如Manus在拉丁文中所寓意的“知行合一”,AI的终极使命不是通过营销手段讨好粉丝,而是要将先进的技术理念转化为切实可行的产品,让美好的愿景真正照进现实。或许,在这场热闹的狂欢之后,是时候让产品力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