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机构聚焦蓝思科技,调研其新兴人形机器人业务,布局优势与隐忧成焦点
蓝思科技自 2016 年便涉足智能机器人领域,早期主要自主研发并量产六轴机器人、AOI 视觉检测机器人、无人搬运机器人、智能复合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在智能装备领域积累了一定技术储备。这为其如今进入人形机器人产业奠定了基础。如今,公司针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组建了专项团队,攻克了关节模组、灵巧手、躯干及头部面罩与总成等核心部件的设计制造技术,宣称形成了从精密零部件到整机组装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并且,蓝思科技已与国内外头部人形机器人公司建立合作,2025 年 1 月 21 日,其与智元机器人公司合作成功批量交付灵犀 X1 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还深度参与了该机器人核心部件的开发组装与测试控制。
从蓝思科技自身的业务逻辑来看,其进入人形机器人产业看似顺理成章。公司在消费电子领域长期耕耘,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与经验。在精度方面,消费电子行业天生的高精度基因,使得蓝思科技在面对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微米级精度要求时,能够凭借精密加工经验以及配套设备和技术,实现高一致性量产,确保人形机器人的精度与稳定性。在效率层面,消费电子产品迭代更新快,蓝思科技在长期服务客户过程中,具备了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打样验证、优化并规模量产的能力,与智元机器人的合作在短时间内实现量产便是例证。成本控制上,蓝思科技拥有行业最高的垂直整合度,在生产工艺优化和自动化产线设计上经验丰富,大规模精益生产以及供应链管理和采购优势,有助于其降低生产成本,使人形机器人更具市场竞争力。
然而,深入剖析之下,蓝思科技在人形机器人业务上并非毫无隐忧。尽管其宣称形成了一站式解决方案,但在技术层面,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核心技术如人工智能算法、高精度传感器技术等,依然是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蓝思科技自主研发的六维力矩传感器、行星滚柱丝杠等核心零部件虽已进入量产阶段,然而与国际顶尖水平相比,在人工智能算法上仍难占优势;像特斯拉等头部企业,凭借在自动驾驶等领域积累的海量数据与先进算法,在机器人环境感知、决策规划的准确性和实时性上更胜一筹。在当前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呈现 “中美双雄” 格局下,特斯拉的 Optimus 计划在 2027 年量产 50 - 100 万台,智元机器人等国内头部企业也在加速产品迭代。蓝思科技若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技术持续创新与突破的压力巨大。
从市场层面看,目前人形机器人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市场规模有限。虽然行业预测 2030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8700亿元。但这期间市场培育和需求释放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蓝思科技目标成为中国最大的高度垂直整合的具身智能硬件核心制造平台,其计划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工业场景向家庭服务、医疗养老等场景延伸。但工业场景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定制化程度高,不同行业、企业的需求差异大,蓝思科技如何精准把握并满足这些需求,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是一大挑战。而家庭服务、医疗养老等场景,对人形机器人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人机交互体验要求极高,蓝思科技在这些方面的产品适配度和市场推广能力还有待市场检验。
再者,在合作关系上,蓝思科技虽已与多家头部人形机器人公司建立合作,但在合作中其话语权如何,是否能够深度绑定核心客户,确保订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存在疑问。并且,根据客户保密协议要求,诸多合作细节不便披露,这也给投资者判断其业务前景增添了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