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大学“上新”,高中生该如何应对?
最近,不少大学突然“上新”了!比如广西大学成立人工智能学院,专门研究“AI+农业”“AI+海洋”;中国人民大学在苏州建了第二个人工智能学院,要和当地企业一起培养智慧城市人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立了“信息力学与感知工程学院”,研究极端环境下的黑科技……这些新学院听起来高大上,但其实和咱们高中生选专业和学校息息相关!
️广西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在当今时代,大学新学院的设立已不再仅仅是学术领域的自我革新,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直接映射。面对人工智能、芯片技术、新能源等“卡脖子”领域的紧迫需求,高校迅速调整学科布局,如同精准的“配方师”,紧跟国家发展脉搏。
该校积极响应国家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需求,于2025年2月24日正式揭牌成立人工智能学院,设置了智能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三个学科,首批计划今年9月招收40名本科生,重点布局“AI+海洋”“AI+农业”等特色方向,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海洋资源评估模型和红树林生态预警系统,直接服务北部湾“向海经济”战略。
该学院毕业生在就业方向上具有广泛选择,可从事互联网公司、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制造业等多个领域的算法研发、数据分析、智能系统设计与开发等职位,为国家和区域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苏州人工智能学院
产业升级催生新型岗位需求,但传统专业毕业生技能错配,导致企业“招不到人”、学生“找不到工作”并存,新学院通过产教融合精准对接市场需求。
由中国人民大学与苏州市政府共建的人工智能学院,其特色在于将AI技术与法律、经济、伦理等人文社科交叉融合,专业设置涵盖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方向,培养既懂技术又具备社会洞察力的高层次人才。
依托苏州工业园区的强大产业需求,该学院聚焦智能制造的数字化升级,致力于为企业提供技术突破和创新解决方案。其毕业生因此拥有了广泛的就业前景,不仅能在科研机构、IT企业等科技前沿阵地大显身手,还能在金融、制造、医疗、教育、交通等多个行业从事算法研发、数据分析、智能金融分析、智能制造设计等多种职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信息力学与感知工程学院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持续深化,众多前沿领域展现出高度的交叉融合趋势。在此背景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立的信息力学与感知工程学院应运而生,致力于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优势资源,引入前沿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全面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该学院聚焦信息、力学、感知三大领域的交叉协同,打破传统学科壁垒,通过深度整合工程力学、遥感科学、信息处理等方向的研究基础,成功培育出多个学科新增长点。其专业设置既涵盖了工程力学、固体力学、动力学与控制、结构可靠性等力学类方向,也包括了遥感科学、遥感探测技术、遥感信息处理等遥感与感知类方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跨学科教育体系。
这种跨学科的教育模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还显著提升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能够在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生物医学工程、物联网等多个领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如从事力学与感知技术研发、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嵌入式软件工程师等职业,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面对高校不断调整和新增学院的趋势,高中生在选择专业与院校时面临更多样化的选项和考量,以下是关于如何选择学校和专业的几点建议:
️1.选专业别“闭眼瞎选”
考生在选专业时需要紧跟“热门领域”,了解国家现在急需哪方面的人才,如人工智能、芯片技术、新能源正是当下的“黄金职业赛道”,未来前景广阔。同时还应积极探索“交叉学科”,不必局限于计算机、电子等传统专业,通过尝试结合不同领域的“混搭专业”,例如“土木+建筑”的智能建造专业,或是“芯片+材料”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这样的选择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个人的知识体系,还能显著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因此,在做出专业选择时,考生不妨优先考虑这些因素。
️2、选学校要看“背景实力”
考生在择校时可优先考虑“校企合作”型学院,例如华东师范大学滴水湖国际软件学院(企业高管参与授课并共建实验室)及广西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校企双导师制保障实习与毕业设计直通产业需求)。这类院校通过产教融合模式,使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无缝衔接,显著提升就业竞争力。
️3、运用冲稳保策略定制填报方案
对于即将面临高考志愿填报的学生而言,新兴学院的增设无疑给他们增添了不小的抉择挑战。在选定志愿时,学生们已无法仅凭以往专业的热门程度或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作为唯一依据。因此,考生应当紧密结合自身的成绩,以此为基准,做出最为恰当的志愿填报决策。
特别声明:本文为优志愿(youzy_cn)原创作品。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禁止转载和使用,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