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恐龙“复原”中培养学生协作能力
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消失的恐龙》一课中,笔者围绕通过恐龙化石探索生命的奥秘的教学目标,设计了学生与生成式AI进行对话,完成恐龙“数字化复原”的活动任务。在任务中驱动学生自主观察、对比恐龙化石,收集证据并进行推理,利用AI形成恐龙复原模型。
首先,笔者利用智慧大屏展现AR软件中的恐龙,并提问:“你会介绍恐龙吗?”让学生对熟知的霸王龙进行介绍,然后引导学生从头部、颈部、尾部、四肢、皮肤等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梳理寻找出特征,初步建立恐龙的认识模型,为后续的复原打下基础。
随后,笔者结合博物馆云游览博物馆中化石遗址现场,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根据化石重建出立体骨架的具体过程。有了目标后,学生陆续开始与生成式AI协同完成任务。该任务主要包括两个进阶的小任务:任务一是观察骨骼图寻找特征,对话AI生成骨骼图片;任务二是生成有肌肉、皮肤的恐龙复原形象。
在执行任务一时,学校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对马门溪龙、中华龙鸟、剑龙的骨骼图进行观察,完成特征记录,语音输入,与智谱清言对话生成图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交流中找到图片的不合理之处,如食草类恐龙是四肢着地、剑龙的牙齿不会是尖的等,并将更加精准的特征描述反复与AI沟通,表达明确要求。在执行任务二时,基于任务一的收获,学生已经能够清晰、准确地描述恐龙的关键外在特征,从而更加高效地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话、协同完成任务。最后,学生还提出了生成的图片存在不科学的地方,这是大胆质疑、勇于思辨的科学思维的体现。
《消失的恐龙》一课是一次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融入科学教学的应用实践,学生不仅认识了化石在恐龙复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在实践中与AI合作的能力,更意识到需要带着辩证性思维使用AI工具。
(作者:李婉冰,单位系福建省厦门市滨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