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来临,我们如何应对与准备,人工智能将改变小学教育
春节期间,DeepSeek 的热度空前高涨,甚至盖过了春晚的话题度。毫不夸张地说,在走亲访友的闲聊中,这个由中国自主研发、性能直逼 ChatGPT 的 “全球最强 AI” 频繁出现。人们不禁感叹:“AI 时代真的来了!”
面对如此巨大的科技变革,作为普通人,内心难免既激动又忐忑。激动的是,我们期待着 AI 能为人类社会带来飞跃式的发展与进步;忐忑的是,我们深知人工智能必将深刻改变世界,却不确定自己能否从容应对这些变化。
好消息是,DeepSeek 是纯正的中国 AI,我国正站在这一科技浪潮的前沿,相较于其他国家,我们拥有更多的机会。显然,国家对 AI 时代有着精准的预判,并在多方面进行了充分准备。
在教育领域,国家早早布局。去年,教育部发布了一份重要的红头文件,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指明方向,这一举措与每一个孩子的未来息息相关。
2024 年底,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明确提出 “2030 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 AI 教育”。通知内容丰富,以下为大家梳理重点:
- ️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课程
教育部强调构建系统化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鼓励将其纳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意味着,未来中小学都要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具体教学要求分阶段实施:
- ️小学低年级段:侧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老师可能会通过让孩子与 AI 小机器人对话、播放 AI 主题动画等方式,让孩子们直观地认识 AI。课堂上,教师的课件中或许会融入 AI 互动环节,帮助低年级孩子建立对 AI 的基础感性认知。
- ️小学高年级段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孩子们将学习 AI 的基础知识、运行逻辑,对 AI 形成理性认识,并能够应用相关技术。
- ️高中阶段:侧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高中生不仅要理解 AI 的基础原理和知识,还要能够进行 AI 项目创作。以当前 AI 技术发展趋势来看,高中 AI 教育可能会涉及 AI prompt 指令教学,布置结合 AI 的创意策划任务,甚至让有兴趣的学生参与 AI 技术开发和应用设计,为国家培养未来的 AI 行业人才。通知中提到的 “‘中学生英才计划’要加强人工智能相关领域青少年人才的培养”,充分体现了这一导向。
可以看出,教育部的目标一方面是普及 AI 知识,让孩子们长大后都能了解和运用 AI;另一方面是发掘有 AI 天赋和兴趣的青少年,为他们提供发展空间,成为国家 AI 行业的未来栋梁。如果您的孩子对 AI 表现出兴趣和才能,一定要给予鼓励和支持,他们极有可能在 AI 领域大有作为!
- ️鼓励围绕人工智能的跨学科教学
在教师层面,教育部要求各地教研部门依托信息科技课程,加强人工智能教育教研,推动学科间的衔接与融合,积极组织教学研究活动。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将全面融入各科教学。除信息技术学科外,科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也需按要求融入 AI 技术。
目前,许多学校的老师已经开始尝试 AI 技术赋能课堂,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成都七中附属小学的老师通过让学生与 AI 机器人互动,开展描一描、分一分、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分数的意义,并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育部还鼓励学校开展人工智能辩论等文化交流活动,这使得文史类学科的教师也参与到人工智能教学中。这些举措旨在通过 AI 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在教学和实践活动中营造 “泛 AI 学习氛围”,全面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可以说,教育部的这份文件极具前瞻性,充分考虑到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
- ️培养具有灵活解决问题能力的孩子
文件中指出:“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大力推进基于任务式、项目式、问题式学习的教学。” 随着新教材改版,这种教学方式已成为教育部推行的教育方向,相应地,各科考试题目也越来越灵活,死记硬背不再适用。从教育 “育人” 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一件好事,表明我国应试教育正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任务式、项目式、问题式学习早已是欧美发达国家教育的主流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下,孩子围坐在一起协作完成项目,老师给予指导,取代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目前,这种鼓励孩子独立思考的教学场景在国内主要出现在国际学校和少数顶级公立学校,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学生受益。
那么,在这个 AI 时代,什么样的孩子能够抓住机遇呢?结合教育部文件以及 AI 业内专家的观点,我们可以总结出普通孩子努力的方向:
- ️培养创造性思维
无论 AI 如何发达,具备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始终稀缺。他们能够在信息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以独特的洞察力驾驭 AI,而不会被其替代。DeepSeek 曾举例,如 “将编程思维融入生物实验”“用戏剧训练优化机器人的情感交互”,这些创意和思考是 AI 难以企及的。当前的教育体系正致力于培养孩子们的这种能力,因为 AI 行业的发展正是由这群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推动的。
- ️培养共情能力
人类情感丰富而复杂,AI 虽能模仿一部分,但难以触及深处。我们难以想象 AI 能创作出《红楼梦》或《百年孤独》这样的文学巨著。因此,对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与共情,是 AI 无法攻克的领域。在教育中,这意味着孩子们要学好文史类科目,体会苏轼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豁达、鲁迅笔下闰土叫 “老爷” 时的苦涩,以及哈姆雷特 “To be,or not to be” 背后的生命思考。这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保持对人性的敏锐感知。
- ️终身学习
AI 技术成熟后,更新换代将越来越快。只有对知识充满好奇、保持终身学习的孩子,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持续学习,理解 AI,并能从 AI 生成的众多结果中筛选出最佳方案,这样的人才能在 AI 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家长,我们一方面担心自己的工作受到 AI 冲击,另一方面忧虑孩子未来能否在 AI 时代把握机遇。虽然预测未来充满挑战,但我们可以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陪伴孩子一起学习,接受 AI、理解 AI、运用 AI,以乐观的心态迎接新事物,积极面对机遇与挑战。相信美好的未来,源于每一个努力的当下。
在学习和探索 AI 的过程中,记录学习过程和成果十分重要。这里为大家推荐一款实用的软件 —— ️嗨格式录屏大师。它操作简单,功能强大,无论是录制 AI 课程学习过程,还是记录自己在 AI 项目创作中的思路和成果,都能轻松胜任。高清的录制画质,多种录制模式可供选择,能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录制需求,帮助您更好地留存学习资料,助力您在 AI 学习之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