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二十几岁开始当教授,是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老师
他把量子力学带到中国
他还是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老师
他就是中国物理学家、教育家吴大猷
今天是吴大猷逝世25周年
吴大猷先生的故事
你了解多少?
️把量子力学带到中国
1907年
吴大猷出生于广东省肇庆市
14岁时同三个堂兄到南开中学读书
至此开始了与南开的不解之缘
1925年
读高二的吴大猷
以高分被南开大学矿科录取
跳级成功
后来转入物理系
时任南开大学教授的饶毓泰
非常欣赏勤奋好学的吴大猷
展开全文除了学术上的教导
饶毓泰还经常与吴大猷一起散步、下棋
两人师生情谊深厚
宛若挚友
图:吴大猷、郑华炽、饶毓泰
1931年
在饶毓泰和叶企孙的推荐下
吴大猷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深造
获得博士学位后
他提出氦原子的激发态和自电离理论
成为最早研究这个课题的学者之一
1934年
年仅27岁的吴大猷回到祖国
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
他把量子力学带到中国
在北大进行系统教学
1934年秋到1937年夏
除了开设量子力学的课程外
吴大猷还开设了近代物理、电磁学
原子光谱、气体导电等课程
让北大学子有机会学习国际前沿课题
到1937年
北大教授团队共发表论文30余篇
其中吴大猷就包揽了十余篇
他提议成立
北大清华联合物理研讨会
开创了中国研讨的先河
吴大猷还撰写了
《多原子分子之结构及其振动光谱》
这是该领域的第一本专著
作为标准手册指导这一领域数十年
️两位诺奖得主的老师
1937年
七七事变爆发
吴大猷随北京大学内迁
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在生命都受到威胁的环境里
吴大猷培养出一批杰出学生
其中还有两位诺贝尔奖得主
一位是杨振宁
1941年
杨振宁请吴大猷做毕业论文指导老师
吴大猷深思熟虑后
向杨振宁推荐了一篇
关于分子光谱辩论的文章
经此指点
杨振宁就此确定了日后的研究方向
1957年
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图:杨振宁、吴大猷、马仕俊
师从吴大猷的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
是李政道
1945年
19岁的李政道从浙江赶到西南联大求学
但由于条件不够
不能转学
吴大猷决定让他跟班旁听
若期末考试通过
则准许他入学
而这样的决定史无前例
受到了学校多方质疑
最终
李政道没有让吴大猷失望
他高分通过了考试
图:李政道
此后
吴大猷愈发看到这个新生的潜力
1946年
他举荐李政道作为交流学生
随他一起出国深造
尚未大学毕业的李政道
就这样被直接推荐
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也因此
李政道成为
中国第一个没有大学文凭的博士
1957年
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图:吴大猷(前排),杨振宁(后排左一),李政道(后排右一)
社会赋予吴大猷“伯乐相马”的赞誉
而吴大猷不过淡然一笑,说:
“我们不过适逢相会,
只是在彼时彼地恰巧遇上而已。”
青年时期站上三尺讲台
不曾想
后来几十年都没有下来
正是因为执着与热爱
吴大猷一生潜心于学术
教学与研究两开花
为发展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事业
呕心沥血
致敬,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