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台跨国5G远程聚焦超声手术将在重庆开展
在重庆海扶医院聚焦超声消融手术全球远程协同服务中心,一次即将开展的聚焦超声远程手术正在严格测试当中:各种参数和影像数据实时投射在大屏幕上,医生轻点鼠标,就可对上万公里外的患者进行远程手术。3月6日,世界首台跨国5G远程聚焦超声消融肿瘤手术将在这里开展。
自2016年聚焦超声消融手术全球远程协同服务中心正式建立起,通过这一创新平台,就可以连接全球的海扶微无创治疗中心,为设备用户提供全天候的远程医疗服务和算力支持。重庆海扶已初步实现了聚焦超声消融手术的远程诊断、会诊、手术指导、临床培训、数据共享以及远程设备诊断与维护等功能,极大地提升了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重庆海扶医院(受访者供图)
️原始创新策源地 诞生改变医学史的技术
重庆海扶坚持走原始创新之路,以“治疗——让病人受伤害更小”的微无创理念为信仰,在全球均没有经验可循的情况下,独辟蹊径、从无到有,提出了新的科学概念,建立起新的技术理论,在全球率先突破了聚焦超声消融治疗肿瘤的关键核心技术。
以聚焦超声治疗技术为纽带,重庆海扶与重庆医科大学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培训基地,共同探索出了原始创新医疗器械领域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特色模式,研制出的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扶刀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海极星超声波妇科治疗仪等系列超声治疗设备,已在全球40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保持着我国在该领域的全球技术领先地位。
“真正的创新必须从基础研究突破。”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智彪指着展厅内的海扶刀设备介绍,这台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支持的设备,攻克了诸多超声波精准聚焦的世界难题。如今这种精神还在延续,迄今为止,实验室承担了国家重大仪器专项1项、国家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2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等100余项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
医生正使用聚焦超声手术系统为病人做无创手术(受访者供图)
️保器官治疗 延续生命希望
在医疗库中,重庆海扶医院院长张炼拿出了一份病例样本,曾在9岁患骨肉瘤的熊女士在聚焦超声术后20年,不仅出落得优雅大方,也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健康的宝宝。早前,截肢曾是治疗骨肉瘤的标准方法,即便如此也只有10%~20%的患者能够长期存活。
海扶刀最早应用于临床是从恶性肿瘤开始,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乳腺纤维腺瘤、骨肿瘤、胰腺癌、肝脏肿瘤、乳腺癌等疾病的治疗,临床应用已经20多年,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了广大医患的认可。
目前,重庆海扶已经开发出聚焦超声治疗良恶性肿瘤、常见病、康复保健三大系列、十多种型号高端医疗设备,已取得了中国NMPA注册认证、欧盟CE注册认证等47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准入证。
前不久,海扶医院手术室里又上演了“魔法”场景:76岁的胰腺肿瘤患者躺在治疗床上,医生动了动鼠标,一台设备从体外对准患者的肿瘤位置,发出高频超声波。352秒超声辐照后的影像显示,紧贴肠系膜上动脉的病灶完全坏死,而血管毫发无损。
️无国界的协作远程系统 重塑全球医疗
“我们从临床找课题,用产业反哺科研。”王智彪以“超声波换能器”为例:曾经医生反馈传统设备治疗肥胖患者效果衰减,实验室随即研发出可适应体脂厚度的换能器,海扶医疗公司立刻进行生产,共同提升治疗效率。重庆海扶建立了“临床需求-技术攻关-标准制定-产业推广”体系,推动着产品不断迭代升级。
截至2024年6月,重庆海扶累计主持2项行业标准的制定,参与7项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的制定,其中已发布标准11项、正在开展3项;累计参与国家临床规范指南/共识制定8项。这些数字记录着重庆海扶在聚焦超声领域从创新到持续领跑的历程。
重庆海扶医院聚焦超声消融手术全球远程协同服务中心(受访者供图)
“这项技术辐射能力还在不断升级。”张炼介绍,伴随5G技术的更多运用,跨区域进行手术不再是梦想。通过聚焦超声消融手术全球远程协同服务中心,可以汇集全球该领域临床大数据,实现优势医疗资源全球共享和跨地域多中心协作。
或许有一天,在非洲的烈日下,当一位患者走进当地医院时未曾想到,为她实施手术的“主刀医生”远在中国重庆;在马来西亚培训班上,当地医生可通过VR设备“走进”重庆实验室,在数字孪生系统中模拟手术;在墨西哥的医院,系统自动生成标准治疗报告,推动拉美地区诊疗与国际前沿接轨。
当重庆的科研成果在非洲沙漠、美洲雨林中挽救生命,中国医疗创新的意义已然超越技术本身——它证明,只要坚持科技为民、开放协同,科技的星光终将照亮人类健康的未来。(杨程 杨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