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涂光伏是一种利用沿海滩涂地区进行光伏发电的新型能源利用方式

2025-03-03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滩涂光伏是一种利用沿海滩涂地区进行光伏发电的新型能源利用方式。随着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滩涂光伏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发展。以下将从多个方面对滩涂光伏进行详细介绍。

️一、滩涂光伏的优势

  1. ️土地资源丰富:滩涂地区通常具有广阔的土地面积,且土地费用相对较低,为大规模建设光伏电站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2. ️光照条件良好:沿海地区通常具有较好的光照资源,有利于提高光伏发电的效率。
  3. ️渔光互补:可以在滩涂地区进行渔光互补,即在光伏电站下方进行水产养殖,实现土地的综合利用,提高经济效益7。

️二、滩涂光伏面临的挑战

  1. ️地基承载力较弱:滩涂地区的土壤通常较为松软,地基承载力较弱,给光伏电站的基础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传统的滩涂光伏电站基础多采用 PHC 管桩等深基础型式,但这种基础型式存在施工周期长、施工难度大且易受潮间带施工环境影响等难题,经济性与施工便利性受到很大影响7。
  2. ️环境腐蚀性较强:滩涂地区的海水和海风对光伏电站的设备具有较强的腐蚀性,需要采用耐腐蚀的材料和设备,增加了建设成本。
  3. ️施工受潮汐涨落影响:在滩涂上施工受潮汐涨落影响,施工难度大,需要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和施工方案,以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7。

️三、滩涂光伏的研究进展

  1. ️新型基础系统研究:为了解决滩涂光伏电站基础建设面临的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新型的基础系统。例如,Buried bucket foundation combined with vertical truss 是一种新的基础系统,通过数值方法研究了其在海洋滩涂黏土中的响应,并建立了设计方法,可用于初步评估联合加载条件下埋入式桶形基础的承载力1。
  2. ️软基原位加固:以矿渣、钢渣、脱硫灰和水泥为主要原料的新型胶凝材料可用于滩涂地区软基原位加固。研究了水灰比、胶凝材料与干土质量比对固化土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胶凝材料的固化机理2。
  3. ️接入电网方案:分析了百万千瓦级滩涂光伏电站接入电网的不同方案,提出将百万千瓦级光伏电站分为电气上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两部分,分别就近接入两个变电站的 220 kV 侧,并给出了其接入电网的基本原则,以减小对电网的影响,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4。
  4. ️光伏系统设计: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平面聚光光伏(CPV)系统,用于电动汽车应用。该系统由平面波导集成的二向色镜涂层锥棱镜和镜面涂层透镜阵列组成,可实现高浓度比下的最大电能转换效率为 32.88%,系统厚度为 35 毫米,适合安装在车辆的屋顶上3。
  5. ️组件失效分析:研究了华北沿海地区某个受海水浸泡的滩涂光伏电站中组件失效情况,包括外观检查、电致发光(EL)、最大功率测量、绝缘测试、湿漏电流测试和电势诱导衰减(PID)试验,并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检测结果发现海水浸泡对组件性能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但对最大功率和绝缘电阻的影响不大6。
  6. ️基础 - 支架系统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开展已建滩涂光伏电站的现场调研及技术调研,综合研判滩涂光伏电站基础 - 支架系统的优缺点及发展趋势,为研发滩涂地区新型光伏基础 - 支架系统提供技术参考7。
  7. ️光伏模块电气性能增强解决方案:设计、构建并实验表征了一种结合主动热管理和太阳跟踪的光伏模块电气性能增强解决方案,以减少光伏电池工作温度,同时增强太阳辐射吸收。研究了稳态和动态冷却条件,比较了连续和间歇水冷的有效性8。
  8. ️新型光伏电站配置:提出了一种新的光伏电站配置 LFT - Luz Flat Tracker,基于独立的双跟踪定日镜和无线通信远程智能控制,以降低成本9。
  9. ️田湾核电基地滩涂光伏示范项目:江苏核电与中核汇能合作开发中核田湾 200 万千瓦滩涂光伏项目,该项目体量大、用海复杂,属国内示范工程。项目投运后能改善连云港市能源结构,助力连云港市早日实现 “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10。

️四、滩涂光伏的未来发展趋势

  1.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滩涂光伏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光伏发电效率,降低建设成本。例如,新型的基础系统、光伏系统设计和组件技术等将不断涌现。
  2. ️综合利用:滩涂光伏将与其他产业进行综合利用,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例如,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等模式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3. ️智能管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滩涂光伏电站的智能管理,提高电站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例如,无线通信远程智能控制、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将在滩涂光伏电站中得到应用。
  4. ️可持续发展:滩涂光伏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采用环保、耐腐蚀的材料和设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将加强对滩涂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