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部大尺度现代科幻电影,深度与视觉的盛宴,直击你的灵魂

2025-03-02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多年来,编剧和导演们常像预言家一样,思考科技发展和未来世界。他们经常把这些思考拍成大片。以下是过去十年的10部节奏较慢的电影,这些电影既深刻又好看。

《杨之后》(After Yang)

杰克和基拉夫妇收养了中国小女孩米卡。为了让小女孩了解自己的根,这对父母购买了一个名为杨的机器人。这种机器人是专门为学习中国的语言、历史和文化而设计的。米卡把这个机器人看作自己的哥哥,而不是没有灵魂的机器,这对夫妇也对机器人充满温情。所以,当杨的系统突然发生故障时,他们就像是近亲离世一样悲伤。

杰克踏上了前往维修店和博物馆的旅程,试图挽救杨。他对机器人的构造了解得越多,就越觉得杨充满“人性”。

这是导演兼编剧郭共达一部舒缓且非常优美的作品。他摒弃了那种大张旗鼓讲述人工智能发展危险的科幻电影理念,而是将机器人作为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杨这个角色,这位导演细致入微地观察一个家庭的生活,通过这个家庭来探究全人类的情感和怀旧体验,通过空间和对话的极简主义,构建了一幅关于失去与爱的复杂图景。

《湮灭》(Annihilation)

琳娜曾是美国陆军士兵,也是细胞生物学教授。在丈夫突然出现在隔壁房间之前,她一直沉浸在丧夫之痛中。原来,丈夫在陨石坠落地点度过了最后一年,并且完全丧失了对过去事件的记忆。

琳娜决定独自前往那个被称为“闪晃”的神秘区域。她和另外三名女性一起,深入到充满变异动植物的迷幻空间中。在向“闪晃”中心行进的过程中,探险队的每个成员都揭开了自己的秘密,而这些秘密对这个异常之地的自然环境产生了可怕的影响。

亚历克斯·加兰转行做导演后,他专注于节奏缓慢的科幻叙事电影。他的《湮灭》被影评人拿来与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作比较。这部电影未能登上大银幕,而是被网飞买下播放权,在那里《湮灭》大获成功。

《机械姬》(Ex Machina)

亿万富翁老板邀请名叫迦勒的程序员到自己远离文明的住所。在一周的时间里,这个年轻人要对首个拥有女性外形的人工智能进行测试。美女伊娃的任务是通过图灵测试,即向迦勒证明自己具有不逊于真人的思考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程序员自己也成了实验对象,对人形机器人产生了浪漫的感情。然而,伊娃的吸引力只是众多程序中的一个,背后隐藏着她的个人目的。

当代科幻电影离不开亚历克斯·加兰,因此只介绍他的一部电影是不公平的。他的处女作《机械姬》以一种富有禅意的旁观视角进行拍摄。奥斯卡·伊萨克饰演的富翁通过监控摄像头观察伊娃的实验,而观众既能看到人与机器人的互动,也能看到发明者的情况。

这部电影当之无愧地获得了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也让瑞典女演员艾丽西亚·维坎德声名大噪。

《皮囊之下》(Under the Skin)

一位有着迷人红唇的褐发女郎拿走了一个死去女孩的衣服,然后开始寻觅男性目标。她开着一辆大货车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街头游荡,与偶遇的路人友好攀谈。这个陌生女子的诱人形象对男人们来说是一种行动信号,他们毫不犹豫地接受邀请上车与女孩同行。但是,当在废弃房屋里脱衣服时,他们逐渐意识到,期待在浩瀚宇宙般的虚无中慢慢消逝。

导演乔纳森·格雷泽涉足长片电影后,经常借鉴科幻经典之作。例如,超现实电影《皮囊之下》融合了剧情片和纪录片的元素:斯嘉丽·约翰逊在苏格兰街头引诱的都是真实的男人。这些路人直到场景结束才被告知自己参演了电影。而影片的剧情部分更像是一个昂贵的音乐视频,在电影上映10年后,仍然可以有多种解读方式。

《降临》(Arrival)

十几艘外星飞船悬停在地球上方。全世界都屏住呼吸,等待着最坏的情况发生,军方则运来了各种各样的作战装备。相反,外星人却非常乐意进行交流,只是他们的语言似乎超出了人类的理解范畴。上面决定向杰出的语言学家露易丝·班克斯求助。

班克斯和物理学家伊恩一起进入宇宙飞船,亲自与巨大的外星生物会面。

长镜头搭配流畅的运镜以及宽屏画面是丹尼斯·维伦纽瓦电影语言的显著特征,这些特征也体现在《降临》中。飞船内玻璃后面的外星生物形象逐渐从虚无中显现出来,加上马克斯·里希特那引人入胜的开场音乐主题,《降临》创造了视觉与听觉的奇妙共生关系,并凭借最佳音效剪辑获得了奥斯卡奖。

《浩瀚的夜晚》(The Vast of Night)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一个小镇上的所有居民都去观看篮球比赛了。只有年轻的电话接线员费伊和电台播音员埃弗雷特错过了这场欢乐——这两个青少年意外接收到神秘信号,据推测这些信号是外星生命发射的。主角们将这些信号播放出去,还找到了许多有过同样遭遇的目击者。之后,这些人身上都发生了神秘事件。

《浩瀚的夜晚》采用了旧有神秘剧集、如《阴阳魔界》的风格进行拍摄。这是一个用极少预算拍出令人难忘的科幻电影的完美范例。

《太空生活》(High Life)

被社会遗弃的、被判处终身监禁的人报名参加了一项太空科学实验。他们要在环绕黑洞的轨道上研究黑洞能量。故事开始于主角成为飞船上唯一的幸存者之时。不知为何,新生儿薇洛也和他一起处在宇宙辐射环境下,这是一个谜团。飞船不可阻挡地朝着黑洞驶去,而主角们在回忆中走向道德和身体的崩溃。

法国女导演克莱尔·德尼早在21世纪初就开始构思《太空生活》。15年来,她曾尝试让几位知名演员担任主角,但都不是罗伯特·帕丁森。帕丁森非常渴望与这位导演合作,他的愿望最终得以实现。在试镜之前,他认真研究了黑洞和史蒂芬·霍金的著作,而这些正是德尼本人的灵感来源。

《天鹅挽歌》(Swan Song)

卡梅隆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他明白这会让刚刚经历痛苦丧亲之苦的妻子心碎。于是,主角没有选择坦诚相告,而是参加了一项科学实验。按照实验条件,卡梅隆将前往一个特殊机构度过最后的日子,然后一个健康的克隆人会回到他的妻子和小儿子身边。但是,要把自己最爱的人交给别人,哪怕外表一样,也是一个极其艰难的决定。

《天鹅挽歌》思考了干预自然的道德后果,也探讨了人类选择的动机:主角的行为是出于同情还是自私呢?整个故事情节都围绕着这个两难困境展开,同时也涉及到实验操作的技术问题。这是一部制作精良、高雅的影片,它会让观众陷入对个人道德界限的沉思。

《她》(Her)

离了婚的作家西奥多生活在一个被科技笼罩且充满绝望的时代。为了熬过离婚过程,这个男人购买了最新的人工智能系统。他选择了一个动听的女性声音,开始与名为萨曼莎的程序聊天。随着时间的推移,萨曼莎变得比现实世界中的任何人都更亲近他。男女主角之间产生了浪漫的感情,只是这种感情缺少实体依托。

这部电影的导演提出了一些虽不是最具原创性,但却很有趣的关于人与机器区别的问题。这个关于爱上不存在之物的概念虽有些令人压抑和沮丧,但在这里也有积极的一面——科技成为主角自我认知的途径。

在华金·菲尼克斯的精彩演绎下,可以看到西奥多内心的所有挣扎以及他在自我探究过程中所采取的步骤。斯嘉丽·约翰逊不只是为操作系统配音,为了这部电影她还专门参加了通过声音表演来传递情感的课程。她的声音赋予萨曼莎独特的深度和个性,给人一种在与真人对话的感觉。

《彗星来的那一夜》(Coherence)

故事发生在一个晚上,一群老朋友聚在一起吃晚餐。突然,手机都坏了,通信中断。女主角想起她在新闻上看到过一颗即将到来的彗星,这颗彗星可能会影响电力,但她的思考被完全的断电打断了。朋友们走出屋子去查看周边情况,却在附近发现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人。

《彗星来的那一夜》遵循古典主义戏剧的准则,保持地点、时间和情节的统一。这样的选择部分是由于预算极低,这也导致演员们经常即兴表演。

导演詹姆斯·沃德·布柯特把剧本当作一个大致的方向,但很多对话和动作都是现场发挥的。这部电影的核心思想是平行宇宙、自由意志和集体意识,这些最终构成了一部令人难忘的科幻作品。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