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位斯隆奖得主回国任教!(附名单) | 一读·有数

2025-03-01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2025年“诺奖风向标”斯隆研究奖公布:共有126位科学家获奖,️其中有30位华人学者,占比约 23.8%。

斯隆研究奖(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是由美国艾尔弗·斯隆基金会(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于1955年设立的国际知名奖项,每年在全球范围内评选一次。该奖项最初主要面向物理学、化学和数学领域的杰出年轻学者,经过不断发展,现已涵盖神经科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计算与进化分子生物学、地球系统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成为全球范围内授予年轻研究人员的最负盛名的学术奖项之一。该奖项旨在奖励那些在其研究领域展现出卓越创新能力和未来潜力的学者,候选人通常需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具有一定的研究经验,且年龄不超过40岁。每位获奖者将获得75,000美元的研究奖金,这笔资金可在未来两年内自由支配,用于支持其研究项目的开展。

自设立以来,斯隆研究奖已培养出众多杰出的科学家和学者,许多获奖者在后续的职业生涯中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中包括58位诺贝尔奖、17位菲尔兹奖、10位阿贝尔奖得主。该奖项不仅为年轻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金支持,更成为其学术生涯的重要里程碑,彰显了斯隆基金会支持基础科学研究和培养未来科学领袖的宗旨。

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就曾获得斯隆奖,他在自传《我的几何人生》中回忆了斯隆奖对他学术生涯的帮助。️利用斯隆基金会的资助,斯隆奖获得者可以到任何学校访问一年,如果资助足够其平时开销的话,还可以不用承担教学任务,这样就能专注于科研。1975年-1976年,丘成桐就利用斯隆奖带来的便利条件,先后到纽约大学柯朗研究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完成了对于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的证明。他之所以能够获得菲尔兹奖,部分原因也在于他能够破解卡拉比猜想。

除了丘成桐外,️还有一些知名华人科学家曾获得斯隆奖,其中包括著名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格林讲席教授文小刚(1992年斯隆奖得主),首位获得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的华人女科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哈佛大学化学和化学生物系、物理系双聘教授庄小威(2004年斯隆奖得主),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原院长鄂维南(1993年斯隆奖得主)。

那么,我国内地高校校友们在斯隆奖上的成绩究竟如何?近日,一读统计了2000-2025年度斯隆奖得主中的中国内地高校校友名单。

01

️斯隆奖华人得主本科毕业内地高校:

️清北保持领先

考虑到很多华人青年学者的成长路径均为在内地高校修读本科后到海外攻读博士学位,因此,本文重点统计了2000年以来斯隆奖得主的本科母校情况。

结果显示,️2000-2025年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培养出的本科毕业生中,获得斯隆奖的人数最多。其中,北京大学有81位本科校友获得斯隆奖,领先于全国高校,清华大学以61位校友获奖的成绩紧随其后,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则以46人获奖的成绩位居第3名,南京大学以14人位列第4名,复旦大学则以12位获奖校友的成绩位列第五名。‍‍

此外,浙江大学(9人)、山东大学(6人)、华中科技大学(5人)、武汉大学(5人)、上海交通大学(4人)、中国海洋大学(3人)、厦门大学(3人)、北京师范大学(2人)、南开大学(2人)、中山大学(2人)、中国航空航天大学(1人)、北京理工大学(1人)、中国农业大学(1人)、东南大学(1人)、华东师范大学(1人)、华南农业大学(1人)、四川大学(1人)、天津大学(1人)等18所双一流高校校友获得斯隆奖。

如果说以上数据体现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作为我国顶尖研究型高校在培养未来科研领军人才方面的实力,那么,️中国医科大学(未能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的“双非”高校)️和上饶师范学院(未能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的“双非”高校)️在2020-2025年间也均有1名本科毕业生获得斯隆奖的表现则提醒我们,我国未来科研精英的人才基础可能不限于“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之中,其余本科高校同样有机会在杰出科研人员的早期学业发展中贡献出属于自己的力量。从这个角度而言,在全国高校全面推行“一流本科教育”有其现实意义和未来价值。

(来源:方略研究院教育数据研究中心)

️╱ 读者福利️╱

如您希望获取由方略研究院教育数据研究中心整理的2000-2025年度斯隆奖得主中的华人科学家信息表格,请后台回复️斯隆奖,查看完整表格。

02

️斯隆奖获奖情况彰显

️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培养我国基础科学的未来领军人才,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我国部分高校在本科阶段开展了少年班、“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下称“拔尖计划”)等探索。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自1978年启动,拔尖计划则由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于2009年启动。

按照人才培养周期推算,如果这些探索成效显著的话,应当有一些培养出来的佼佼者获得斯隆奖的认可。事实也确实如此,️我国多个英才培养探索均已培养出斯隆奖得主

一是在少年班方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已至少培养出9位斯隆奖得主。其中,88 级的姚震(15 岁入学)荣获 2002 年斯隆奖;81 级的高立新(14 岁入学)于 2003 年斩获该奖;87 级的庄小威(15 岁入学)在 2004 年成为斯隆奖得主;96 级的尹希(13 岁入学)、魏巍,以及 99 级的夏晶,共同获得 2013 年斯隆奖;02 级的孙崧(15 岁入学)与 98 级的卢山,在 2014 年获此殊荣;06 级的马琼则在 2023 年摘得斯隆奖。 ‍

二是️在拔尖计划方面,清华大学“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已培养出至少6位斯隆奖得主

其中,清华物理学堂班(后为纪念叶企孙先生诞辰120周年,更名为叶企孙物理学堂班),首届毕业生廉骉在本科毕业9年后就荣获斯隆奖。而在国际专家评估中被誉为“有最优秀的本科生,和最优秀的本科教育”的清华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因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教授担任该班首席教授,故也被称为“姚班”)至少有5位校友获得斯隆奖,分别是 是2008届的鬲融、2012届的马腾宇和陈丹琦、2014届的李远志,以及2013届的贾志豪。值得一提的是,马腾宇和廉骉一样,都是在本科毕业 9 年后,于2025年获得斯隆奖。

三是️在高校自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方面,北京大学成绩出众。据官方不完全统计,自1991年以来,已有 ️39名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校友获奖。在2025届获奖华人中,有6位来自北大,其中5位出自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分别是2005级的位学鑫、2009 级的李超和潘略、2010级的梅松与连宸。

️清华大学数理基础科学班(下称“基科班”)实力也不俗,️已培养出至少9位斯隆奖得主。清华大学基科班创建于1998年,前四届(1998届-2001届)毕业生中就已有5位斯隆奖得主(详情参见一读EDU历史文章)。此外,基科班2008届的甄博在 2025 年获得斯隆奖,2008届的伍骁迪、李嘉、柯峥,于2023年获得该奖。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同样不容小觑。它前身为创办于1984年的原浙江大学(工科)混合班,混合班是浙江大学理工科人才培养的“王牌劲旅”。竺可桢学院成立于2000年5月,是以浙大竺可桢老校长之名命名的荣誉学院,学院院长由浙江大学历任校长担任 。办学四十年来, ️竺可桢学院作为浙大的 “拔尖人才培养基地” 和 “教育教学改革试验田”,已培养出至少2位斯隆奖得主,分别是 2007 级的杜秀敏(2025年获奖)和 2005 级的邵亚琨(2024年获奖) 。‍‍

03

️人才流失? ‍‍‍‍‍‍

️科研人才开始“回流”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置身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高素质人才与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近年来,顶级科学家回国投身教育事业的新闻屡登热搜。普林斯顿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谢宇及其合作者于 2023 年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2010 年至 2025 年间,共有 19,955 名华裔科学家在美国开启职业生涯。在此期间,从美国向外迁移的华裔科学家数量从 2010 年的 900 人稳步攀升至 2025 年的 2621 人。2010 年离开美国的华裔科学家中,48% 迁至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52% 前往其他国家;而到 2025 年,迁往中国的华裔科学家比例已增至 67%。这一现象背后,既有 “中国行动计划” 对在美华人学者施加压力的因素,也得益于中国科研环境生态的持续优化。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31位斯隆奖得主选择回国任教,为国内科研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清华大学

段路明

2018年段路明辞去美国密歇根大学费米讲席教授职位,全职来清华大学交叉信息院工作。2019年4月24日,段路明获聘首位“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

段路明完成了量子信息领域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提出实现长距离量子通信网络的量子中继方案,被国际同行誉为“DLCZ”(Duan-Lukin-Cirac-Zoller)方案,为该领域的奠基性方案,引发了世界上关于DLCZ方案的研究热潮。

段教授提出通过量子网络互联进行规模化量子计算的方案,为一些量子计算大型合作项目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受邀在物理学权威期刊《现代物理评论》上撰写此方向的综述。段教授在物理学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物理评论快报》48篇,《自然》8篇,《科学》3篇,《自然》、《科学》子刊10篇),共被引用24,600多次。

丘成桐

2022年4月20日,清华大学宣布,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从哈佛大学退休,受聘清华大学讲席教授。

丘成桐主要研究微分几何、微分方程和广义相对论领域,曾担任斯坦福大学教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以及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目前,丘成桐回国担任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丘成桐曾因解决了卡拉比猜想而获得过国际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Fields Medal),也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华人数学家,此后还获得过沃尔夫数学奖以及邵逸夫数学科学奖。

朱松纯

2025年9月,全球著名计算机视觉专家朱松纯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回国。北京大学率先官宣:朱松纯教授受聘担任北大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后清华大学发布消息:朱松纯出任清华大学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筹)院长、讲席教授。

朱松纯表示,将全力以赴投身关键领域、重大问题的研究,培养更多国家需要的拔尖创新型人才,争取取得更多突破性、原创性的成果。朱松纯还特别强调,他将主动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北大、清华等各兄弟院校精诚合作,整合各自优势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来参与、支持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建设。

西湖大学

张鑫

2025年原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张鑫教授,全职加入西湖大学理学院,受聘为化学教授、细胞生物学教授。当时年仅43岁的张鑫,是迄今为止西湖大学聘任的最年轻的终身正教授之一(另一位是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剑教授)。

吴从军

同年,吴从军正式加入西湖大学理学院,受聘理论物理讲席教授,建立新奇物态及其组织原理研究组。在此之前,他是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物理系教授,并于2018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

浙江大学

刘一峰

2025年6月,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迎来第四位永久成员——“85后”美国耶鲁大学正教授刘一峰。刘一峰的研究领域包括代数数论、自守形式和代数几何。2017年,他获得美国斯隆研究奖,2018年获得拉马努金奖。

孙崧

2024年1月,知名数学家孙崧归国加盟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成为该院第五位永久成员。孙崧曾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系教授,和自己的导师、菲尔茨奖获得者西蒙·唐纳森(Simon Donaldson)破译了“丘成桐猜想”。此外,孙崧先后获得美国斯隆研究奖、美国数学会维布伦几何奖和科学突破奖·数学新视野奖等奖项。

斯隆奖得主回国任教名单

“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实际上是一种正常的人才流动”,南京大学现代生物研究院院长林安宁认为,这表明我国已经具备了进行尖端科研工作的条件和环境,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理想的体制、平台和学术氛围。

今天,人才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指标,也是国与国之间竞争的核心指标。而科研领军人才的归回为我国在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重大突破性成果科研攻关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随着政策的优化完善、科研环境与平台的不断提升,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将回国大显身手,推动我国从大国稳步迈向强国。

声明:推文基于更好更多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一读EDU观点和立场,如有疏漏及不足之处,请随时指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后台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好消息

如果您希望获取更多教育报告,请使用电脑复制以下链接至浏览器,注册登录 ️"️方略教育研究与院校治理工作台️",免费下载近 ️300份教育报告、专家ppt(需使用电脑)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