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翌: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资源知识图谱构建与实践思考 |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四期)预热(十三)
️授课专家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四期)
️孙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孙翌,副研究馆员,信息管理方向硕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系统技术与空间服务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数字人文、知识组织与挖掘,以及图书馆信息智能化服务等。主持国家社科、上海社科和图情学会等各类科研课题10余项。曾获得中国图书馆学会“青年人才奖”、上海交通大学“晨星青年学者奖励计划”(B类和C类)等。现任上海图书馆学会信息技术专委会副主任、数字人文与数据服务专委会委员,《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馆杂志》等核心期刊杂志评审专家,《信息与管理研究》编委。在图书情报学相关领域累计发表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50余篇,主编著作2本,获得专利著作3项。先后赴美国、以色列、台湾等做学术访问,在国内外做学术报告50余次。
️授课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四期)
️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资源知识图谱构建与实践思考
《“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指出“迫切要求创新档案工作理念、方法、模式,加快全面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随着数字化进程快速推进,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等各文化机构拥有海量的口述历史资源,在数智时代的背景下,有必要打破了档案资源馆藏静置的局限性,推进深层次开发和价值挖掘。本讲座以面向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研究的数字人文技术功能需求调研为入口,阐述口述历史资源在数智化转型过程中的数字人文功能需求;以需求驱动,详细阐述口述历史资源的知识图谱构建模式、方法与路径;以实践案例为对象,展示与分析口述历史资源在资源数据化、知识组织、知识呈现、知识服务以及虚拟化服务等多方面的应用成效。最后,以图情档学科为例,分享口述历史资源组织相关的课题申报经验,并讨论口述历史资源的研究热点与方向。
️基于口述历史资源的名人历史事件语义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
刘宁静, 孙翌, 刘音, 周锋
️摘要
[目的/意义] 口述历史资源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精神价值,具有跨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多领域的异构资源特征,由口述历史资源析出的名人历史事件,其“自下而上”研究历史的新途径,受到了历史、档案、图情领域的普遍重视。事件的知识组织与应用一直是知识处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而在数字人文视角下,名人历史事件的知识化是对名人特藏资源进行知识重组、价值挖掘和叙事展演的重要基础。[方法/ 过程]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名人历史事件的内涵、特征和应用需求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构建了名人历史事件语义模型,并以科学家李政道和其创办CUSPEA事件为例进行语义模型的实例化构建。[结果/结论] 在名人历史事件语义模型基础上所建设的图数据库,能够形成更具灵活性、细粒度、可扩展、相关联的实体关系和知识,实现不同类型的用户对名人特色资源进行语义级查询、主题性聚合、叙事化展示和可视化呈现的知识表示。
️关键词
口述历史资源 / 名人历史事件 / 语义模型 / 知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