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 FSD 入华:“理想丰满” 与 “现实骨感” 的碰撞
2月25日,特斯拉正式宣布,开始分批次向用户推送 2024.45.32.12 软件更新。此次 OTA 软件更新的重点,是城市道路 Autopilot 自动辅助驾驶,即优化现有 NOA 自动辅助导航驾驶功能。
但随着各家媒体、用户的上路行驶测试来看,特斯拉FSD入华的第一个24小时评价两极化突出,“理想丰满” 与 “现实骨感” 的碰撞非常明显。
️特斯拉FSD“部分”入华 新增自动变道、辅助转向和交通信号识别等功能
据特斯拉介绍,本次升级的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在城市道路上支持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优化现有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功能),即在通行受控道路(道路使用者通过匝道入口和匝道出口进出的主干道)和城市道路上使用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会根据导航路线引导车辆驶出匝道和交叉口,在路口识别交通信号灯进行直行,左转,右转,掉头等动作。并根据速度和路线自动进行变道动作。在不设置导航路线时,会根据道路实际情况选择最优道路行驶。
虽然此次只是一次优化现有 Autopilot 功能的 OTA 升级,但实际上,上述提及的自动变道、自动辅助转向、识别交通标志等功能,均为 FSD(Full Self-Driving)所对应的进阶功能。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此次更新后的软件,与真正的FSD(Full Self-Driving)仍有一定差距,并非北美最新的FSD V13.2“完全自动驾驶”版本,属于“有监督”版本。此前,有消息称特斯拉正在为中国客户准备软件更新,以提供类似于美国市场上 FSD 的驾驶辅助功能,但从目前曝光的信息来看,此次 OTA 更新只是在现有 Autopilot 自动辅助驾驶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升级,还并不能真正达到 FSD 的水平。
所以在发布OTA后的稍晚时间,特斯拉决定将FSD的中文表述定为“智能辅助驾驶功能”或“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以避免公众对于中国版FSD的误判,同时符合目前中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需要“买断”方可享受特斯拉FSD 主流车企高阶智驾收费模式不一
特斯拉官方客服表示,相关功能面向选配了 FSD 智能辅助驾驶功能且搭载 HW4.0 辅助驾驶硬件的部分车辆推送。也就是说,车型要求是 2024 年 2 月之后的 Model Y/3,以及新款 Model S/X。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 FSD 在中国市场的定价为 6.4 万元。这意味着,只有搭载了特斯拉最新 AI4.0 硬件的车型,以及花 6.4 万元订阅了特斯拉 FSD 功能的车主,才能使用对应服务。
根据小编查询,目前车主购买高阶智驾车辆是否需要每年支付一次服务费,因车企和品牌而异,具体情况如下:
️1. 需要按月或按年支付服务费的品牌
️鸿蒙智行:以问界为例,HUAWEI ADS(乾崑智驾)高阶功能包包年价格为7200元,也支持包月订购720元/月。
️蔚来:蔚来的高阶智驾 NOP + 采用订阅模式支付服务费,NOP + 的订阅价格为 380 元 / 月,在 2025 年 1 月支付定金购买蔚来品牌车型,首任车主可享受 5 年 NOP + 蔚来高阶辅助驾驶免费使用权。
️2. 不需要支付服务费的品牌
️小鹏:如小鹏 P7 + 汽车全系标配 XNGP 高阶智驾,宣称 “无订阅不付费,全系购车即得”。
️理想:理想的高阶智驾不需要额外支付服务费,理想汽车从 2025 款理想 ONE 推出的智驾 AD 1.0 版本开始,到 AD 3.0,再到目前的 “端到端 + VLM” 智驾系统,一直坚持对智驾方案采取标配的策略。即智驾功能的成本已包含在车价内,用户购买车辆后,无需再为高阶智驾功能单独付费。
️3. 存在买断模式的品牌
️特斯拉:采用买断模式,即一次性购买高阶智驾的终身使用权,车主不需要每年支付服务费。
️小米:小米 Pilot Pro 版的价格为 1.8 万元,Pilot Max 价格 2.6 万元,买断后无需每年付费。
️极氪:极氪高阶智驾买断价为 3.5 万元,买断后也无需再支付年费。
️鸿蒙智行:仍以问界为例,HUAWEI ADS(乾崑智驾)高阶功能包一次性买断的标准价格为3.6万元,在2024年7月1日到2024年12月31日期间,优惠价格为3万元。
实际上不同的模式都有对应不同的消费群体,比如部分用户接受买断模式,但特斯拉 FSD 在中国市场 6.4 万元的一次性买断价,让许多消费者觉得价格过高。部分消费者认为这个价格可以购买一辆普通燃油车了,且功能还不够完善。而小米、极氪等相对较低的买断价格,如小米 Pilot Pro 版 1.8 万元、极氪 3.5 万元等,会让消费者觉得性价比相对更高。
再比如一些消费者更青睐订阅模式,特别是很多蔚来车主非常接受BaaS模式,因此对于智驾的订阅模式接受程度会更为容易。他们认为一些不经常使用高阶智驾功能或只是想偶尔体验的消费者,比较喜欢这种方式。他们可以在有需求的时间段订阅,不需要长期支付费用。
️特斯拉FSD入华的第一个“24小时” 车主评价两极化突出
从2月25日发布OTA更新以来,已经有不少媒体和车主对中国版FSD进行测试,包含城市工况和高速快速路工况。从目前收集的结果来看,评价两极化突出。
部分用户给予FSD比较正向的评价——“整体行驶非常流畅且自信,车辆不会出现原地‘打哆嗦’拿不准主意的情况”、“驾驶起来就像个老司机,在车流中博弈没有任何生硬感,该让就让,瞅准时机还能巧妙加塞”。此外,部分用户对于FSD没有强制驾驶员将手放在方向盘上,而是要求驾驶员目视前方的规则表示欢迎。
另外FSD的接管逻辑也非常有意思——即使开错路线或识别犹豫,FSD都没有要求驾驶员接管,而是自行探路,自己决定。
而部分用户对FSD的表现略有失望,比如FSD发生了错误识别或未识别信号灯导致车辆闯红灯的情况,还有将非机动车道误认为是辅路驶入,以及没有识别出公交车道的情况。此外,FSD目前对于隧道内没有信号的情况支持不佳,在隧道内和刚驶出隧道时无法启动FSD系统。不过根据马斯克的描述,由于数据跨境限制,中国版FSD主要依靠在线视频学习来优化,所以就目前的表现来看,中国版FSD的完成度是非常高的。
另外据知情人士透露,今年2月份,特斯拉调拨了部分美国自动驾驶工程师来中国,专门做成熟版本FSD的本地化部署并优化算法。特斯拉中国的团队不用再从头开始训练FSD,只需接力这帮美国工程师,完成像外卖车“鬼探头”、公交专用车道等中国特定道路场景的算法优化,未来就能更快速更新到满血版FSD了。
不过在去年6月份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个人微博发布了一段在美国体验特斯拉满血版FSD 的视频。在体验过程中,何小鹏多次赞叹 FSD 的加速刹车表现 “像人类老司机一样丝滑”,面对复杂路口,FSD 的通行表现甚至优于他这样对加州道路陌生的司机,但在行人、汇入车流、信号灯处理等方面,FSD 存在小瑕疵,部分方面表现不如小鹏在国内的 XNGP,何小鹏也指出,国内复杂路段的复杂程度约是此次体验路段的 10 倍左右,FSD是否能够适应国内复杂路况尚待观察。2月25日晚,何小鹏也发微博称:“听说今天特斯拉FSD开始陆续在中国推送,热烈欢迎,整个智能驾驶行业会有更多的有趣交流和互相促进。
️特斯拉“满血版”FSD入华 仍存在三大困难
特斯拉“满血版”FSD虽然在海外表现甚佳,但在华普及面临诸多困难。
首先,中国道路数据训练量缺乏。中国的道路环境、交通规则和驾驶习惯与其他国家有着较大差异,而 FSD 此前主要基于其他地区的数据进行训练。虽然特斯拉宣称通过视频训练的方式,使 FSD 系统能够快速适应中国的道路标志和交通法规,但仅靠视频训练远不能满足其对中国复杂路况的深度学习需求。要达到理想的运行效果,需要大量在中国本土实际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来优化算法,而目前这方面的数据积累还远远不够。
其次,数据不能出海。中国明确禁止将境内数据传输至境外,这就导致特斯拉无法将中国路测数据回传至美国以优化其 FSD 模型。数据无法出境,使得特斯拉难以利用全球统一的数据库和训练体系来提升 FSD 在中国的性能,只能寻求在中国本地建立独立的数据中心并进行本地化训练,但这一过程复杂且耗时,成本也大幅增加。
再者,高端算力不能入华。由于国际形势和相关政策限制,特斯拉可能无法将其最先进的、适配 FSD 运行的高端算力设备引入中国。智能驾驶对算力的要求极高,缺乏足够强大的算力支持,FSD 在中国的功能实现和性能表现可能会大打折扣,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优势。
️“五虎上将”守擂 “天神之眼”强势入市 留给特斯拉的时间不多了
据业内预测,2025 年中国智能驾驶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5000 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 40%,巨大的市场 “蛋糕” 吸引着各方势力角逐。中信证券研报表示,2025 年,高阶智能驾驶有望加速渗透,预计 2025 年城市 NOA 和高速 NOA 的国内渗透率有望分别达 14% 和 30%。
目前国内的高阶智驾第一梯队主要由华为乾崑智驾、蔚来智驾、小鹏XNGP、理想AD MAX和长城Coffee Pilot这"五虎上将”组成,端到端类人智驾、无图智驾、0速启动等核心能力已经得到了广大车主的验证和认可。而在2025年开年之际,比亚迪携“天神之眼”高阶智驾市场强势进入了高阶智驾第一梯队市场,将“智驾平权”概念引入市场,使得有质量的高阶智驾获取成本进一步降低。尽管在每次发布会上,特斯拉都会被当做是智驾能力的衡量标准,但中国市场留给特斯拉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特斯拉作为全球智能驾驶领域的头部玩家,其 FSD 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较高知名度和技术优势,此番入华必然会加剧市场竞争,加速市场格局的分化。当然特斯拉在为 2025 年中国高阶智驾市场带来诸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面临着重重困难。但无论如何,它的到来都已成为推动中国高阶智驾市场发展的重要变量,未来市场如何演变,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