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刚谈的女友竟然是AI,被骗200多万!AI诈骗如何防范?
你能分辨视频里的人是AI合成还是真人吗?
在当今数字化高速发展的时代,AI已深度融入我们的生活,从医疗领域辅助医生精准诊断病情,到交通行业助力智能驾驶提升出行效率;从教育界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到金融圈实现风险精准评估与高效交易。
它深入各行各业,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创新。然而,AI 这把双刃剑,在给世界带来光明的同时,也投下了暗影。
然而,如同任何强大的工具一样,AI既可以带来便利,一些居心叵测的诈骗分子,嗅到了其中的 “商机”,将罪恶之手伸向 AI 技术,成为诈骗新手段。
️案件详情️>>>
2024年8月,市民刘先生向闵行公安分局刑侦支队报案,称其在两个月前通过一则短视频结识了网友“焦女士”,并迅速发展为恋人关系。在交往过程中,“焦女士”以服装店开业需要预订花篮、家属生病、进货需要资金等理由,陆续向刘先生索要近20万元。
期间,她还向刘先生展示了伪造的身份证、病历和进货单等资料,以博取信任。然而,刘先生始终未能与“焦女士”见面,最终意识到自己被骗,遂向警方报案。
犯罪团伙聊天记录。上海闵行警方 供图
警方调查发现,2024年10月和12月,闵行区还有两名被害人遭遇了类似的诈骗手法。犯罪嫌疑人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交友视频,诱导被害人添加微信,随后通过“恋爱话术”建立虚假恋爱关系,并以各种理由骗取钱财。
接报后,闵行警方迅速展开调查。通过对聊天记录、转账记录和资金流向的细致梳理,警方逐步锁定了一个以杨某为首的诈骗团伙。
2025年1月,闵行警方在当地警方的协助下,在广东、福建、山东等地开展集中收网行动。警方在嫌疑人租住的房屋内查获用于作案的手机60余部、手机卡250余张,以及一套话术“剧本”和近千名潜在被害人的通讯录。
经调查,2024年,嫌疑人杨某组织同乡吴某、林某、仲某等人组成诈骗团伙。团伙成员通过林某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交友视频引流,诱导被害人添加微信。
犯罪团伙生成的照片。上海闵行警方 供图
随后,聊天业务员利用“恋爱话术”与被害人建立虚假恋爱关系,通过赠送手串、谈婚论嫁等方式进一步筛选潜在被害人。最终,嫌疑人以家属住院需要高额手术费等理由实施诈骗,并由仲某提供虚假身份证、病历等资料。
目前,犯罪嫌疑人杨某等4人因涉嫌诈骗罪已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其余6名犯罪嫌疑人已被闵行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
️AI诈骗常见手段️>>>
AI技术应用广泛,有人用来赚钱,有人用来骗钱。作为普通人,我们必须提高警惕,掌握防范策略,保护好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AI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诈骗行为更加隐蔽和难以防范。
那么,AI诈骗有哪些手段?
1、伪造音视频诈骗。犯罪分子通过收集目标人物的语音样本,利用 AI 算法合成其声音,然后拨打受害者电话,以紧急情况,如家人突发疾病、遭遇事故等为由,诱骗受害者转账。
在视频诈骗方面,他们可以将目标人物的面部特征移植到其他人的视频画面中,制造出目标人物正在与受害者交流的假象。
曾有企业财务人员接到自称是公司老板的视频通话,要求其立即进行大额资金转账,由于视频画面看起来十分真实,财务人员未加核实便照做,导致公司资金被骗。电视剧《猎罪图鉴》中也有一个案件就是AI换脸诈骗。
为防范深度伪造音视频诈骗,当接到涉及重要事务或钱财的语音或视频请求时,不要仅仅依据声音或画面就做出决策。
可以尝试提出一些只有目标人物才知道的问题,观察对方的回答是否准确;也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如联系目标人物的其他常用联系方式,确认请求的真实性。
2、AI情感操纵。犯罪分子通过爬虫技术收集受害者在社交平台的公开信息,包括朋友圈、微博、知乎等内容,分析用户的活跃时间、互动频率、内容偏好等,构建行为特征图谱。通过AI分析受害者的心理学模型,通过情感共情,生成符合受害者情感需求的回应,让受害者主动询问。
使用大五人格模型对用户进行分类,通过机器学习识别用户的情绪脆弱点,如孤独感、焦虑感、不安全感等。运用心理学暗示技巧,在对话中植入特定想法。在受害者心理防线最脆弱时,抛出"医疗急救"、"投资机会"等紧急情境,引导受害者进行所谓的“高回报投资”。
通过持续的情感支持与陪伴,与受害者建立深度情感依赖,并制造"信息孤岛"效应,诱导受害者减少与亲友联系。最后一步步让受害者深陷其中,还可以让受害者接受"投资亏损是正常风险"的认知。
诈骗分子利用 AI 技术,通过收集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等公开平台上的个人信息,分析目标对象的语言风格、兴趣爱好等特征,创建高度逼真的虚假身份,让受害者对其“一见钟情”。
3、钓鱼邮件。犯罪分子通过LinkedIn、企业官网等公开渠道,收集目标公司的组织架构、人员信息、业务动态,分析目标高管的邮件写作习惯,包括用词偏好、句式结构、语气特点等。针对不同收件人调整邮件语气与内容。
某案例中,AI给财务人员发送"紧急付款"指令,给法务人员发送"合同审核"请求。
为了显得更为真实,犯罪分子还会对邮件内容进行微调,规避传统反钓鱼系统的关键词检测。
️AI诈骗防范指南️>>>
随着AI技术被犯罪分子滥用,我们必须建立全方位的防御体系。普通老百姓应当如何防范呢?
1、提高对 AI 诈骗手段的认识。除了以上的常见诈骗手段,可能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诈骗手段也会不断升级。
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认识到这些诈骗手段的存在,对于涉及钱财的请求,无论对方使用何种理由,都要通过多种方式核实对方身份。
2、增强信息甄别能力。在 AI 智能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且真假难辨。对于网络上的信息,尤其是涉及投资、中奖等诱人内容,要仔细甄别。
虚假信息往往存在逻辑漏洞或夸大其词的表述。比如,声称利用 AI 技术轻松赚钱的投资项目,承诺超高回报率却没有合理的盈利模式。
我们要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信息的来源和可信度。对于不明来源的链接和二维码,不要轻易点击或扫描,以免进入诈骗陷阱。同时,要关注官方媒体和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提高对诈骗信息的识别能力。
3、加强网络社交安全意识。在社交平台上添加好友时,要谨慎核实对方身份,避免随意添加陌生人为好友。
对于那些过于热情、主动提及钱财或敏感话题的陌生人,要保持高度警惕。在与网友交流时,不要轻易透露个人隐私信息,如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如果发现对方存在可疑行为,应及时举报并拉黑。
4、强化技术防范措施。个人用户可以安装专业的安全防护软件,这些软件能够实时监测网络活动,拦截可疑的链接、邮件和程序。
同时,开启设备的双重认证功能,如手机的指纹解锁、面部识别结合密码登录,电子邮箱的短信验证码登录等,增加账号的安全性,防止诈骗分子轻易盗取账号信息进行诈骗活动。例如,前段时间就有新闻报道NFC功能盗刷,诈骗分子会要求受害者通过NFC功能,将银行卡信息与虚假App软件绑定,直接读取并转移卡内资金。
5、及时关注官方预警与案例分享。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以及互联网平台会定期发布 AI 诈骗的预警信息和典型案例。我们可以关注这些官方渠道的信息,及时了解最新的诈骗手段和防范方法。
一些互联网平台会在其官方公众号或社区分享用户遭遇诈骗的案例及防范经验,例如律众云公众号和社区平台。
也可以将官方发布的预警信息和案例分享转发给家人、朋友,扩大防范知识的传播范围,共同提高全社会对 AI 诈骗的防范能力。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第一千零三十四条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
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八十七条 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或者其他犯罪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定罪处罚。
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一 利用信息网络实施下列行为之一,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一)设立用于实施诈骗、传授犯罪方法、制作或者销售违禁物品、管制物品等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站、通讯群组的;
(二)发布有关制作或者销售毒品、枪支、淫秽物品等违禁物品、管制物品或者其他违法犯罪信息的;
(三)为实施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发布信息的。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第四十四条 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编辑:云云
审核:琪琪
法律审核:小元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