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没暖气,空调,没羽绒服,怎么过冬?其实比你想象得更舒服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苦寒吟》
寒冬是一年四季中天气最为恶劣的季节,大雪封门,或是被冰冻住的路面一再造成车祸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此情况下,相比结伴出门游玩,在家中享受着空调带来的暖气,与亲友围在一起吃火锅才是更好的选择。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御寒装备与设施越来越先进,从早年的只能用电暖气取暖,到如今几乎家家户户都配备上了地热,使用上了空调,严寒再也不是令现代人头疼的问题。
但如今的我们可以吹着空调,在家中穿着短袖吃火锅,可在没有电力的古代,没有地热、电热毯,没有电暖气与空调,也没有羽绒服,那些古代人又是如何抵御寒冬的呢?
经常看古装剧的观众可以发现,影视剧中的人物在冬季时节,会经常身披貂毛大衣。
譬如《琅琊榜》中的“梅长苏”、《甄嬛传》中的一众嫔妃,他们在寒冬时节外出时,身边的侍从是一定会把貂毛大衣披在主子的身上的。
何为貂毛大衣?顾名思义,即是取野生动物的皮毛制成的冬衣,早年流行的皮草就是貂毛大衣的一种。
虽然有不少人表示,穿着皮草会显得身材臃肿,但在御寒方面,皮草绝对是最佳的选择。
不过,因为原材料珍贵,如今的皮草在市场售价不菲,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消费得起的。
同理,古代的貂毛,也不是寻常百姓家能享受得到的,所以我们在古装剧中看到的那些身穿貂毛大衣的人物,基本上都是非富即贵的。
且这些贵人所穿的貂毛也分品质的高低,成色好,没有杂毛的大衣,不仅能御寒,同时也十分漂亮,但因为罕见难得,所以常常是有价无市的,基本上只有为官者,或是皇族才有机会得到。
而家产万贯的商人所穿的貂毛大衣,成色常常是不及那些达官显贵的,所以有时根据他们所穿衣服的品质,可以大概猜测出他们的身份与地位。
富贵出身的大人物根本不用为御寒的衣物发愁,而寻常百姓们则是没有这个条件去享受貂毛大衣的,即便运气好,打猎得来了质量成色不错的貂毛,但为了生活,为了温饱,他们基本上都会将其卖掉换钱。
寻常百姓的御寒衣物大多是棉衣,不少穷苦人家甚至连棉衣都穿不起,所以在古代,常常会有“路有冻死骨”的现象发生。
春秋时期有个知名的典故叫“棒打柳絮飞”,典故中的后妈给亲儿子穿棉衣,却给非亲生的孩子穿用柳絮制成的“假棉衣”,可见在当时棉花也并非是人人都能用得起的。
当然,除了御寒的衣物,古人还有其他的取暖方式,古时没有电力,他们便以木炭取火,给屋子里制造暖气,这种取暖方式沿用至今。
不过,木炭虽然不及貂毛大衣贵重,但也不是人人都能用得起的,看过《甄嬛传》的观众应该都对剧中“安陵容”被克扣木炭的剧情印象深刻。
因为内务府故意克扣下过冬的炭火,“安陵容”被冻得不敢下床,只能靠棉被取暖,可见木炭在当时也不是谁都能用的。
木炭在古时比较稀罕,品质好的木炭燃烧起来,一整夜都不会灭,且也不会产生太浓的烟雾,这种品质的木炭基本上只供应给宫里的贵族,或是皇亲。
至于寻常的百姓,他们能用得起的,只有自己上山砍来的木材,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家庭不会自己砍柴用,会从农户那买,所以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会看到有沿街叫卖木材的老翁。
不过,大多数木材的品质一般,燃烧起来产生的浓烟太大,且产生的暖气也远不及木炭的效果好,所以对于这些穷苦人家来讲,整个寒冬是十分的难熬的,在此情况下,也有不少人被冻死。
直到后来,以木材取暖的方式被改良,火炕的发明,很好地解决了穷苦人家过冬的问题。
直到今日,火炕依旧在乡村被广泛应用,用水泥和土混合做炕,在另外一间屋子里打通连接炕的灶,在灶里燃烧木材,产生的热气便会加热土炕,土炕的温度上来,整间屋子也会变得暖和起来。
在乡村题材的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家人坐在火炕上嗑着瓜子,聊着天的画面。
屋子里取暖的问题解决了,但是人也总不能一直待在屋里不出门。
现代人出门的交通工具,无论是高铁飞机,还是公交,亦或是自家的轿车,都是有空调的,所以根本不用担心会着凉,那么古代人外出时如何御寒呢?
同样在影视剧《甄嬛传》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嫔妃们使用的汤婆子与暖手炉是外出时必备的御寒工具。
汤婆子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热水袋,把热水灌进袋子里,把袋子放进怀中,便能有效御寒,只不过热水凉的快,出了屋子没过多久温度就降下来了,所以并不实用。
相比之下,暖手炉更受古代人的喜爱,在《甄嬛传》中,嫔妃们寒冬出门时,手中总是会拿着一个用金属制成的小炉子,炉子里是燃烧的炭火,外面用布包裹着,只要炭火不灭,整个暖手炉都是热乎的。
而且这个暖手炉的外形也是十分精美的,金属制成的炉子小巧,外面包裹的布料大多绣有印花,嫔妃们手捧着火炉出门,不仅会御寒,同时也是一种装饰。
虽说暖手炉并没有什么科技含量,但也是那个时期人民群众的智慧,直至今日,暖手炉已经成为了收藏家们热衷追捧的收藏品,且那个时期流传下来的暖手炉,至今大多价值不菲。
“吨煤入户济农艰,百万柴门对笑颜”
相比如今的科技时代,古时百姓们的生活似乎存在诸多不便,但实际上他们的生活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惬意与舒适,且正是因为古时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结晶,才造就了如今社会的进步。
从用木炭柴火取暖到空调地热,从暖手炉汤婆子到电暖气,如今的我们能在科技时代享受诸多便利,离不开古人智慧结晶的推动。
但相比古时的惬意,如今的我们被科技包围,离不开手机电脑,陪在家人身边的时间越来越少,也是一种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