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付费网课是智商税还是真秘籍?
新年伊始,随着AI工具DeepSeek成为科技圈顶流,与之相关的付费课程也在网络上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计划假期旅行、定制年夜饭、优化返程路线……AI搜索给这个春节增添了不少便利。但同时,一些打着“AI工具保姆级实用教程”“如何用AI变现”等旗号的付费网课在社交平台上捷足先登,甚至宣称“不学就掉队”,吸引一众渴望搭上AI快车的年轻人,但这些课程背后可能只是一些商家布下的知识付费陷阱。
️AI发展带来“认知断层商机”
近日,记者在某知识付费APP看到,占据畅销周榜榜首的是一个分享DeepSeek副业技能的社群。支付50元加入该社群后,记者发现,群主会定期发布主题课程,例如“用AI数字人制作口播短视频”“用DeepSeek一键生成PPT”等,此外还配套微信群和直播答疑。截至当天,该社群付费成员已突破6000人,这意味着社群发起人已进账30余万元。
除了知识付费APP,DeepSeek付费课在社交平台和二手交易网站上也颇为火爆。在某社交平台上,记者输入“DeepSeek课程”进行搜索,发现相关话题浏览量超过800万。奇怪的是,很多账号以分享生活为主,发布的与AI相关的帖子,基本是在售卖DeepSeek课程。
图为小红书上售卖的“网课”。
一位买过课程的网友告诉记者,课程教授的内容几乎都是网上拼凑的信息,一些所谓的“秘籍”也可以在公开信息中搜到,“觉得被骗了”。
记者梳理发现,在各大社交平台,除了教人使用AI工具,还有大量课程教人们如何与AI进行对话、如何将AI部署到本地等,更有甚者以“用AI赚取人生第一桶金”为噱头打造“AI训练营”,部分商家还打出“2025年不是AI淘汰人类,而是会AI的人淘汰不会AI的人”等口号,制造AI焦虑。
有媒体近日调查发现,精美包装之下,课程质量参差不齐。例如,有的博主将公开免费资料吹嘘为“独家教程”,还有卖家玩的是“换汤不换药”的把戏,将此前ChatGPT课程改个名字就上架。交了学费后,一位网友吐槽称“学这个课还不如直接问AI”。
️AI使用需要付费学吗?
“未来只有AI这一条路”“普通人逆天改命的最后机会”“AI取代不了人,但不会AI的人将被会AI的人取代”……在推销课程之前,一些卖家往往会分享几个成功变现的事例,诸如“宝妈用DeepSeek生产视频脚本一单赚30元”等。然而,参加这类培训真能“逆天改命”吗?
专家表示,AI教学及其背后的培训乱象,正是借助了技术飞速更迭下人们“怕掉队”的焦虑心态。如何正确认识AI,让其真正成为辅助人们工作生活的好帮手,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刘忻介绍,包括DeepSeek在内的多数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操作界面已经做得非常简洁流畅。今后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人们还可以通过语音功能实现和AI的即时交互。“网络上目前发布的一些免费攻略基本把AI搜索工具的使用流程都讲清楚了,大家参考这些已经足够。”
“为了一款免费开放的辅助工具,再去花钱学习如何使用,显然是本末倒置了。”刘忻说,并且AI的演进速度非常快,往往一两个月就会出新的版本,社交平台上不少教授时长达数月的“深度”课程也难跟上时效。
业内专家表示,AI既非洪水猛兽,也非万能神药,公众要对AI建立起理性认识,将其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锦上添花的生产力工具,以更加开放、理性的态度,共同面对AI时代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知识付费行业亟待立规矩
近年来,从ChatGPT到Sora、再到Deepseek,几乎每出现一个爆款产品,割韭菜的“AI名师”都紧随其后。这暴露出知识付费行业的不规范,亟待监管部门为之立规矩。
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谢永江说,卖课机构虚假宣传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广告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规定;货不对板则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消费者如果踩“坑”该怎么办?国标律师事务所主任姚克枫律师表示,消费者可以先与卖家协商,明确表述课程质量与宣传不符,要求退款并留存证据。如果商家拒绝退费,可以向授课平台投诉并提供证据,或者拨打12315向消费者协会进行投诉维权,也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权时要注意及时留存证据,包括聊天记录、订单截图、课程的宣传图等。
姚克枫建议平台完善相关课程产品的审核机制,如核实讲师的专业证书、工作经历等的真实性,审查课程内容的原创性和质量;完善售后保障机制,允许用户在一定期限内退款,提供有效的投诉渠道;加强对商家的监管,严厉打击虚假宣传、货不对板等违法违规行为。建议监管部门推动明确行业标准与规范,防止商家钻空子,对虚假宣传、货不对板的情况制定相应处罚细则。
图片:小红书截图
编辑:张钰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