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固态电池最新预测——2025年将确定主攻技术路线-欧阳明高
今天分享的是:全固态电池最新预测——2025年将确定主攻技术路线-欧阳明高
报告共计:页
《产学研协同构建中国全固态电池技术平台——全固态电池材料创新与研发平台升级》由欧阳明高撰写,围绕全固态电池,从技术路线、关键材料、AI研发平台三方面展开论述,为行业发展提供方向。
- 技术路线研判:全球范围内,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逐渐聚焦。国际上,众多汽车和电池企业将目光投向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如丰田、本田等企业均有明确的研发和量产计划。国内企业也紧跟步伐,技术路线集中在三元/硫化物/硅碳体系,目标是在2027年左右实现400Wh/kg能量密度的产业化生产。轿车用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规划清晰,2025 - 2027年,以石墨/低硅负极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为重点,目标能量密度200 - 300Wh/kg ;2027 - 2030年,发展高硅负极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400Wh/kg和800Wh/L;2030年后,着力攻关锂负极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向更高能量密度迈进。
- 关键材料创新:在固态电解质方面,清华大学研究团队研发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成果显著,产品具备高离子电导率等优势,且在超薄电解质膜制备和产业化开发上取得进展。复合正极材料领域,高镍正极通过原位掺杂和表面包覆提升性能,高压实复合正极在压实密度等关键指标上表现出色。硅碳负极材料是400Wh/kg全固态电池的主流选择,虽尚未大规模商业化,但华宜清创一步法工艺展现出良好前景,在循环性能、体积膨胀率等方面优势明显,且已进入产业化阶段,向多家企业供货并计划扩产。
- AI研发平台构建:AI技术正推动全固态电池研发模式革新。基于人工智能的能源材料研发新模式,涵盖交互、检索、计算模式的变革,通过构建智能化材料数据库和垂直领域大语言模型,并接入专家智能体,实现材料研发的智能化全自动流程。电池设计也朝着基于AI的智能设计方向发展,可大幅提升研发效率、降低成本。全固态电池研发智能公共服务平台致力于解决产业痛点,促进科研产业协同,设有不同功能层,规划了清晰的发展里程碑。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