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谢绝12岁以下儿童参赛,让科创竞赛告别“拼爹游戏”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陈江
视觉中国
近年来,不少个案显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相关赛事正演化成“拼爹战场”。为此,中国计算机学会近日出台新规,明确禁止12周岁以下小学生参加CSP相关赛事,信息学奥赛同步遵循这一规则。此前,中国科协办公厅也发布《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实施办法(试行)》,不再接受15岁以下少年儿童参赛,引起教育界和社会广泛关注。
青少年科创竞赛的初衷是激发创新潜能,但近年来,其逐渐异化为升学竞争的捷径。某些家长与培训机构合谋,通过代工、包装甚至学术造假,将孩子的作品镀金为“科研成果”。例如,上海某小学生以“蒙特卡洛算法”研究停车位获一等奖,被网友指出该课题难度远超其认知水平;更有大学教授被曝利用研究生团队为子女参赛代工。这些案例折射出一种扭曲的竞赛生态:孩子的能力被虚置,家长的资源与手段才是获胜的关键。
竞赛与升学挂钩的历史遗留问题,滋生出一条隐秘的灰色产业链。培训机构以“包奖”“保送”为噱头,收取数万元乃至数十万元的高额费用,提供从选题到答辩的“一条龙服务”。部分赛事更是被商业机构把控,成为他们的 “自留地”,某编程机构学员在特定赛项中的获奖率竟然高达100%。家长们在升学焦虑的驱使下盲目买单,孩子们则在虚假成果的包围中丧失对科学的敬畏。
这些赛事对少年儿童说“不”,目的是通过制度设计切断利益链条。比如,设置年龄门槛,筛除认知水平不足的低龄参赛者;转变评审方式,从“看作品”转为“考能力”。有报道称,某省试点现场编程测试后,获奖项目代工投诉减少65%。行内人士普遍认为,低龄儿童缺乏独立完成复杂项目的能力,极易沦为家长或机构的“提线木偶”。也只有剥离过度包装,让竞赛回归能力本位,真实的创新火花才能闪耀。
事实上,竞赛低龄化不仅加重学生负担,还加剧了教育不公。高昂的培训费用将经济弱势家庭拒之门外,而“拼爹”获奖者则挤占普通学生的机会。此次赛事改革与“双减”政策形成呼应,既减轻学生课外压力,也削弱商业机构对赛事的操控。教育部此前已叫停多项存在违规收费、管理混乱的白名单赛事,亦在进一步净化竞赛环境。
这些赛事改革,其实也是对家长教育观的纠偏。当竞赛与升学脱钩,家长需重新思考参与的意义。12至15岁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期,过早卷入高强度竞赛容易导致“揠苗助长”。上海调查显示,过度参赛的儿童中,40%出现厌学情绪。与其花大量精力为孩子制造神童光环,不如陪伴他们去探索真正感兴趣、适合自身认知水平的科学问题。强行让小学生攻克高深课题,违背大脑发育规律,最终只会适得其反。
让科创竞赛告别“拼爹游戏”,从来不是简单的“禁止”,而是对价值观的重塑。限制低龄参赛、严打作弊,既是对弄虚作假的“破”,也是对科学精神的“立”。唯有摒弃功利主义,让青少年在自由探索中回归兴趣与热爱的本源,方能为科学事业孕育出真正的创新之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