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世界向我国提交排队申请,大国重器天眼,国家脊梁南仁东
我开始拍全世界的马屁,让全世界来支持我们。——南仁东
就在去年年底,美国的阿雷西博望远镜轰然倒塌,震惊了全世界。因为在此之前全球只有两个“天眼”,除了美国这一个外,另一个就在我国,它们主要用于监控微弱无线电信号。阿雷西博望远镜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建造了,一直到2016年前都是全世界最大单孔望远镜。当时主要是用于在“冷战”中收集苏联的电子信号,在冷战结束后才转变为民用的。
现如今,随着阿雷西博望远镜的倒塌,全球只剩下我国的这一个大型单孔望远镜。在新的“天眼”被建造出来之前,地球就暂时只有一个“眼睛”了。那么我国的“天眼”又是怎么样的呢?
说起我国的这个巨型望远镜,必定绕不开一个人,那就是南仁东教授。日本侵略者宣布投降那一年,正好也是南仁东出生时。所以,他从小并没有经历太多的战乱,更没有因此中断学习之路。从小学到高中,南仁东的学习成绩一直都非常不错,经常受到老师与学校的表彰。
在他18岁时,南仁东以优异的高考成绩拿下了那一年的吉林理科状元。那个时候的高考科目分数于现在稍有差别,都是百分制的,而南仁东的平均成绩竟然可以达到98.6。说实话,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个分数,平均每一科只扣了1.4分,我们简直想都不敢想。
凭借着优异的高考成绩,南仁东顺利进入了清华大学的无线电系。在本科期间,南仁东并没有因为自己天资聪慧而懈怠,反而更加努力了。就像现在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网络平台上,看到清华、北大这些名校内学子的学习情况,与我们想像的稍有不同,他们在考入这些名校后,反而更加刻苦了。当初的南仁东也是这样,在本科毕业后成功拿到了前往中国科学院硕博连读的机会。也正是在这里,奠定了南仁东对“天眼”研究的基础,他导师正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王绶琯。有一颗小行星正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因为那颗小行星正是王绶琯院士所发现的。
最开始构思建造“天眼”还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时正在日本召开国际无线电大会。随着全球电波环境逐渐恶化,我们急需要接受更多来自外太空的信号。但是,很明显当时只有美国的阿雷西博望远镜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研发出另一个新的射电望远镜。大会过后,南仁东就主动与同事们提出:我们自己建造一个吧。
说干就干,他们可不会只是嘴上说说而已。时隔一年,关于500米口径的新一代射电望远镜(FAST)的概念已经出来了。既然望远镜概念出来了,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选址了,光是口径都需要500米,那么整个基地的范围将需要更大,而且选址要求非常苛刻。
南仁东他们将目光放到了我们贵州,这里大山连绵不绝,一定程度上非常符合选址要求。于是,为了选到最佳建址,他们将近用了十二年的时间,对比了上千个洼地,才确定了地址。这份艰辛还真是一般人可以坚持下来的,山区不比平原地区,不仅仅道路难走,工作也很难顺利开展。可是南仁东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 真正做到了数十年如一日。另一方面,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FAST的建造设计也在从当初的概念一步步完善。直到2012年,FAST建造工程正式开始,仅仅用了四年时间便完成了,“中国速度”又一次震惊了世界。
需要提到的是,在FAST工程正式竣工之前,南仁东教授已经查出了自己患有肺癌。可尽管这样,他还是坚持在工程的第一线,就是为了亲眼看到自己忙碌了一辈子FAST正式落成启用。当时,拥有500米口径的FAST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单孔射电望远镜。正是因为这样,其他国家要想通过我们的FAST接受外太空信号还得沟通申请呢。毕竟他们国家还没有建造出来,现在随着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的倒塌,他们更需要排队了。
2016年“天眼”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又有了新的国家重器。只是可惜,国家栋梁南仁东却患上了不治之症,于“天眼”建成一年后去世,我们将永远铭记南仁东教授以及他所作出的贡献。